劉烈發 周瑜
【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制約著閱讀與寫作。部編本教材將識字方法更是提到重要位置。本文具體地論述了語文識字教學上所采用的趣味識字、字理識字和思維識字的方法,能有效地擴大識字量,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關鍵詞】多元識字方法 趣味識字 字理識字 思維識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42-02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識字方法的必要性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能了解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具體目標中也明確提出,要逐步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并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因此,如何使學生運用恰到好處的識字方法,有效提高識字能力,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
2.我國為改善“一綱多本”的現象,從2016年全國開始統一使用部編人教版教材,而新教材專門安排了 “多元識字”方面的內容,這提示我們應當關注并加強研究多元識字方法。
3.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只有漢字教育認識的全面牢固,我們才能更好的閱讀、寫作并且交流。而義務教育階段就要求認識3500個左右的漢字。所以說掌握行之有效的多元識字方法至關重要。
4.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最集中的體現在漢字上,認識大量的漢字,能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歷史,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如此看來,掌握多元識字的方法,意義深遠。
那么如何傳授學生多元識字方法,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呢?本文以部編本教材為例,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識字方法的教學進行探討。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識字方法
(一)趣味識字法
1.換偏旁的方法。換偏旁可分為加偏旁和減偏旁以及變換偏旁。中國漢字有好多形近字,比如說在一年級下冊語文書中《小青蛙》這一課,以“青”字為基礎進行加換偏旁,變成“請、清、情、晴”以及“睛”字,通過變換偏旁使學生發現有很多相似的漢字,因為偏旁不同,漢字的意義就不同。這樣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生字更有效。不斷的溫故知新,還能擴充識字量。
2.猜字謎的方法。猜字謎的識字方法在一年級下冊的《猜字謎》中就已經出現。這篇課文以謎語的形式來讓學生猜漢字“秋”。教學中,對于漢字“閃”,可以把謎面設置為:守門員,既形象又生動;接著由學生試著編謎語,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利于其獨立識字能力的培養。
3.說部件的方法。部編語文一年級下冊《姓氏歌》一課,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百家姓的形式,介紹了說部件的識字方法。比如課文中的“木子李”、“弓長張”“口天吳”、“言午許”、“雙人徐”。還比如我們常說的“亡口月貝凡”即贏字等等,通過介紹一個漢字的組成部分,把繁雜的漢字簡單化,方便記憶。
4.形聲字的方法。造字方法中形聲是最常見的。因此很多形聲字都可以采用同樣方法識記。通過形聲字,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漢字,還能了解漢字的意義,有利于規避錯別字。
5.圖文結合的方法。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一課就是利用圖文結合的方法。先出示“春分、夏雨、秋霜、冬雪”四幅圖,讓學生利用圖畫記住漢字。在傳統的蒙學教育中大都采用這種方法。以圖認字的方法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還有聯系生活、組詞、數筆畫、說字意、形近字對比、做游戲等方法,都是頗有成效的識字方法。
(二)字理識字法
1.根據漢字的規律來認識漢字,是一種有趣又簡單的識字方法。通過了解漢字的形成過程來記住漢字。而象形這類基本字的教學都可采用“溯源——對照”的方式進行。
2.掌握了字理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常見偏旁部首的含義,學生的識字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思維識字
1.思維識字就是通過探索筆畫間的規律,用思考的方式來認識漢字。例如以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創設情境,引出漢字字根“大”,即像盤古這樣一個大英雄形象的人立在天地之間,因此,“大”最初是指手腳張開的人的形象。在大字頭上用一個橫表示人頭頂的地方,就是“天”字。人的腳下加一橫,就是人站在大地上,就是今天的“立”字。像這樣去思考漢字,可以降低識字的難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漢字的樂趣。
語文識字教學中,我們需要采取多元的識字方式,為學生創設積極活躍的課堂情景,讓學生和漢字做朋友,真正把學習生字當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最終使學生自己掌握多樣的識字方法,把復雜的漢字簡單化、趣味化,從而能夠主動地獨立地識字,這樣才能避免死記硬背,才能使學生更加有興趣地去識字,提升識字效率。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如何用好“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 0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