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心理安全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據實際調查發現,當前大多數的園區以及家長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安全教育,將重點放在了幼兒的生理安全教育方面。加強幼兒的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力度,不僅是幼兒智力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引導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為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圍繞在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心理安全感方面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幼兒 心理安全感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207-02
引言
所謂的幼兒心理安全感教育,主要就是包括生理安全教育以及心理安全教育兩種方式。其中,生理安全教育就是希望通過幼師的教育,保證幼兒的身體以及生命等不受到威脅;而心理安全教育就是個體從內心深處與所處環境感到舒適,沒有壓迫感,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安全感。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對幼兒的生理安全教育形成重視,忽視生理安全教育力度。然而,為了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性格,二者缺一不可。
一、對幼兒進行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幼兒進行心理安全教育,其重要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促進幼兒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既能相互影響,也能相互作用。只有幼兒的身體健康才有利于心理的健康發展,而心理健康,才能促使幼兒身體更好的成長。第二,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如果幼兒有著較大的心理壓力,通常情況下會表現的焦躁不安、情緒低沉,嚴重影響到智力的發展。通過實際調查發現,一個心理健康的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處于放松狀態,不僅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且還有利于腦補的發育,為今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教師引導幼兒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不僅是幼兒交際能力提高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幼兒走入社會更快的適應社會提供保障。組織幼兒開展創造性的活動,是增強幼兒情感交流的關鍵,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良好品質。
二、影響幼兒心理不安的因素
通過實際調查發現,能夠影響幼兒心理不安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教師的不當言語或行為引發幼兒不安。第二,同伴關系不和諧導致幼兒不安。在調查幼兒不喜歡上學的因素中,其中投票最多的就是不和諧的同伴關系。根據小朋友們的回答,他們表示,在園區中小朋友會動手打人,如果報告給教師,教師只會讓小朋友自行解決。這是導致幼兒心理不安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幼兒心理安全感的策略
(一)溫馨的幼兒園環境是建立幼兒安全感的基礎
為了有效提升幼兒的心理安全感,為幼兒營造溫馨的園區環境至關重要。首先,教師應該從園內的安全設施、園舍色彩以及裝飾環境等方面入手,將幼兒的園區環境裝扮的溫馨;與此同時,促使師資隊伍具備較高的穩定性,作為班主任以及配班教師,或者是保育員等,各方面的教師必須密切配合,為幼兒營造輕松有愛的班級環境[1]。
(二)積極的情感關注是培養幼兒安全感的關鍵
在幼兒安全感培養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更多的關注力放在積極的情感方面。首先,在幼兒平時的學習以及生活過程中,教師要懂得用言語積極的鼓勵幼兒,比如說,在幼兒完成家庭作業或者是學習任務時,教師要及時的用語言去鼓勵、夸獎幼兒;其次,運用肢體語言,對幼兒進行積極的關注,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自然而然幼兒就會在心理上形成強大的安全感;最后,運用表情對幼兒進行積極的關注。在課堂或者是游戲過程中,教師一個肯定的微笑或者是鼓勵的眼神,都會極大的滿足幼兒心理安全需要。
(三)和諧的同伴關系能有效促進幼兒安全感的形成
為了促使幼兒之間形成和諧的同伴關系,促進幼兒安全感的形成,教師的正確引導必不可少。比如說,在進行游戲過程中,幼兒性格比較內向,那么教師可以引導性格開朗的幼兒邀請他們參加游戲。對于幼兒之間發生的矛盾,教師還應該做好正確的處理。幼兒時期在面對分歧矛盾時,幼兒年齡尚小,不懂的退讓,那么教師就可以針對該種問題,找出引發矛盾的關鍵,然后給予幼兒恰當的解決對策。比如,在扮演游戲環節中,有兩位幼兒想扮演“爸爸”的角色而發生矛盾,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選擇其他的角色,或者是輪流扮演,促使幼兒之間的關系融洽、緩和。
結論
簡而言之,在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安全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做好幼兒的心理安全感教育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智力發展,同時也能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性格品質。但是因為當前存在的多種影響幼兒心理不安的因素,文章主要針對策略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2]。
參考文獻:
[1]莫源秋.幼兒在園的心理安全感及心理衛生保健[J].教育導刊,2018.
[2]劉婷.幼兒心理安全需要及其滿足策略[J].文教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