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旺
【摘要】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從預習內容“重知能”、教學內容的取舍、閱讀方法的指導、習作教學在平時四個方面簡述了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力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學習力 教學內容 閱讀 習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209-01
語文學習力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組織語言與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寫作能力。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提升小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從以下幾點試析如何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力。
一、預習內容“重知能”
當下,“先學后教”的理念深入人心。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先學什么”?顯然“預習生字新詞,讀讀課文”的預學方法不但內容單一,指向不清,也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筆者認為可以進行 “版塊式預習”(搜集相關內容、課文朗讀、自學生字新詞、概括主要內容、探究核心問題、總結寫作特點、參與實踐活動),從而實現預習內容“重知能”的轉變。在具體設計某一篇課文的預學內容時,我們要立足在“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下,緊扣單元訓練重點,結合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設計。課中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反饋,交流感受,同時解決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讓預習單富有個性化和實效化,讓預習內容“重知能”的轉變,不斷深挖,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內容的取舍
眾所周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必須選擇有效的內容。筆者認為有效的內容應該是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能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能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有利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的內容。這需要我們根據目標,深入解讀文本,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尋找語文的核心價值,取舍與甄選出能確保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例如教學人教版第九冊《慈母情深》時我發現了其中兩句話中的語言規律:“語段一: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語段二: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感悟讓學生明白語段一將“我的母親”倒置,并進行多次反復,所起到的表達效果是給人一種慢鏡頭的感覺,突出了母親的辛勞;而語段二“立刻”一詞的重復應用,則是給人一種快鏡頭的感覺,使母親的一系列動作描寫一氣呵成,再次感受母親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因此,不論是規律性的語言還是“陌生化”的語言,對學生的語言發展都有較高的價值,我們在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時不要錯過。
三、閱讀方法的指導
當前,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如下:1.課外閱讀取向狹窄。如偏愛漫畫、熱衷童話故事的同學對科學小品不屑一顧。2.手機、電視、網絡幾乎奪去了學生所有的課外閱讀時間。3.學生對《小學生習作》之類的書籍如獲至寶,導致作文空洞。以上現狀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好書推薦。根據新課標要求,筆者采取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閱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擴大閱讀的視野。
2.為學生的閱讀營造一種自主、投入的氛圍。我把學生的優秀習作整理成冊供學生閱讀,一方面鼓勵學生習作,同時后進生從中學到他人的習作方法。同時,我還舉行讀書交流會、故事會、人物評論會、詩歌朗誦會等。
3.讀與思相結合。如長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我告訴學生看一本書先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什么?接著快讀目錄,以得到總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邊讀邊想,在讀中自悟。待閱讀全書后再理清條理,思考不懂的問題。最后,欣賞品味精彩片段,體悟寫法。
四、習作教學在平時
對于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習作能力尤為關鍵,有的教師讓學生背范文,但對孩子的發展無益。筆者認為學生哪怕寫一句話,也要讓他自己寫。學生不知道寫什么,這是材料積累的問題。筆者認為材料的積累來自平時的練筆。學生有材料但寫得不具體,我的做法是經常進行擴句練習。例如:“同學走進學校。”按擴句的要求,可以在同學前加詞讓學生進行聯想,力求把同學走進學校的情景描述得更加生動。這樣學生就把腦海里閃現的真實、具體情境表述出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預習內容、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加強閱讀指導、平時練筆等方法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力。不斷嘗試,積極探索,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全面培養并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
參考文獻:
[1]陳曉華.六轉六優: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J].暑期備課輔導專輯,2016(02)
[2]李聲智.恰當取得,“一課一得”[J].新教師,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