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安 王海洋 黃碩
【摘要】藝術嗓音醫學是一門耳鼻喉醫學和聲樂學交叉的新型的嗓音邊緣科學。走進藝術嗓音檢測室,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歌手的聲部鑒定。聲樂聲部鑒定在聲樂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為歌唱者和聲樂老師提供可靠的嗓音訓練的依據和方向,讓聲樂學習少走彎路。
【關鍵詞】聲部鑒定 聲帶 會厭 匹配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240-01
1.聲部確定對美聲歌唱正確發聲的重要性及實例
美聲歌唱發聲教學或學習,因為發聲器官看不見摸不著,絕大部分老師是用感覺來教學,即老師和學生都不太了解人體的解剖結構,靠的是一種想象,其實它是一門科學,每個人都可當作一件樂器來制造,他們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即心理和生理條件都是不同的,作為一名演唱教學的老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理條件以及心理、感覺條件等,然后才能更好地去開發、培養、發展這些因素。從而達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不能靠主觀意愿,違背科學的情況下進行訓練。
在常規的聲樂教學中,老師們在聲部判斷上,往往只依靠自己的聽覺和經驗,大概都是從以下三點來判斷:(1)音色,(2)音域,(3)換聲點。其實這種主觀臆斷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學生在學習聲樂前,都有自己的喜好,喜歡模仿某個歌星或世界知名歌唱家,長此以往,展現在現在聲樂老師面前的聲音狀態,往往并不是符合學生生理結構的歌唱狀態,這樣就很容易判斷錯學生的真實聲部,從而走進一種誤區,甚至斷送了學生的藝術青春。
教師和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誤區,及時糾正,同樣能取得顯著成績。筆者有一同事,原來唱男高音,從音色上聽是男高音的音色,但高音一直很吃力,到降A2常音不準,根本站不住,更沒泛音,他自己也很喜歡男高音這個聲部,都覺得還年輕功夫不到,以后多加強練習高音能上去的,可十多年了,他還老是這樣,很苦惱,于是筆者帶他到中央音樂學院嗓音中心一檢測,檢查結果,除了會厭是男高音條件,其他都符合抒情男中音條件,于是又找了中央音樂學院知名的聲樂教授給他重新訓練,調整狀態,結果進步很快,現成了較優秀的男中音,自己演唱和教學起來都比較得心應手。大家熟知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大學本科時唱了很多年男高音,如不是改得及時,也不可能有現在的成就!20世紀70年代就挺有名的歌唱家鄧韻,開始是以花腔女高音的身份活躍在舞臺上,音域寬廣,富有感染力,正是在她事業鼎盛時期,每次演出完,嗓子老覺疲勞,結果去中央音樂學院嗓音中心一檢查,患雙側聲帶小結,從而喪失了歌唱能力,很長時間不能上舞臺,準備改行,后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檢測,發現嗓音器官更多符合女中音,于是中央音樂學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教授,就把她按女中音訓練,結果很成功,她現已是美國大都會長期簽約的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聲樂聲部鑒定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2.聲部鑒定中人聲樂器各種不匹配的情況
筆者在中央音樂學院嗓音中心學習時,接觸最多的就是歌手聲部的檢測,歌手聲部特別典型的,也就是發聲器官都符合他這個聲部的很少,絕大多數都是屬于不匹配的,大概有以下情況:(1)話聲音高與聲部不符,(2)聲帶大小與聲部不符,(3)會厭形狀與聲部不符,(4)喉頭位置與聲部不符,(5)小聲帶,大腔體,(6)大聲帶,小腔體,(7)三個腔體之間的不匹配。
這種情況太多了,對以上情況,做過大量調查發現,話聲音高與聲部的符合率比較高,其次之外是聲道的符合率挺高,聲帶的符合率還不如聲道,我國藝術嗓音前輩馮寶富教授研究發現,當聲道與聲帶不匹配情況時,應以聲道為劃分聲部的依據,這個觀點和以往是不一樣的,是歌手聲道情況對它的聲部的影響及音色的影響,要大于他的聲帶,這是跟我們以往的觀點,就是看聲帶,是不完全準確的,在實際測試中,也卻是話聲音高符合率很高,然后是聲道符合率,就是聲部根據聲道來進行劃分準確率相對好,而聲帶符合率并不高于聲道。那么會厭軟骨的形狀與聲部不符的情況也非常的多,那么假如兩個人一個聲帶大,一個會厭軟骨大,相對訓練起來,聲帶大的更容易解決高音問題,因為聲帶的彈性張力,我們可以靠意識,靠腔體打開以及咽壁力量的帶,然后聲帶張力加大,會厭形狀怎么改是有難度的,因為能使會厭立起來這個肌肉,和舌根配合把它帶動起來,但這個會厭讓它往里收,又讓它立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就是說大聲帶不如小聲帶好訓練的原因是它的可控性,讓音色能出來,聲帶它的彈性張力可以訓練,現實中許多大聲帶唱高音的比比皆是,但是大會厭唱高音這個訓練難度挺大。但如果歌者懂得咽音練聲法,這個問題也挺好解決的。
對極端不匹配類型的建議:
小聲帶大腔體,要適應聲帶條件不宜唱的過撐,過大,以免聲帶擋氣不足,聲帶閉合不良,出現聲帶代償性增生反應。
大聲帶,小腔體:要適應聲帶條件盡量放松喉腔,避免喉腔過于緊縮,擠壓聲帶,造成聲帶邊緣損傷、突起。
對于極端不匹配的現象如何訓練,我國著名的聲樂沈湘教授說了兩個字:“湊合”。中央音樂學院韓麗艷教授,告訴了筆者一個聲帶小,腔體大的例子,說1998年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招了一位哈爾濱的女高音考生,老師們聽后,一致認為這是歷年來難得招到的聲音條件很棒的學生,聲音洪亮有力,但韓大夫給她進行嗓音檢查發現,她是小會厭、小聲帶,腔體比較大,屬于發育不太成熟一類,果然她入學后不久,嗓子老出問題,老啞、疲勞,老師們都覺得束手無策,中間換了挺多老師,最后換到黑海濤教授那里,黑老師到韓大夫那一查聲帶錄像,發現她聲帶很小,于是就知道怎么去教她了,讓她收著一點唱,別唱那么滿,她的問題才逐步解決……她就是屬于生理條件不好,聲帶與腔體極其不匹配,唱的太重了,當時考試唱的太大,老師們聽得是聲音效果,殊不知,這樣長此下去,聲帶健康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主要是她走極端了,她是沒有照顧到她聲帶小,帶給她的負擔,會造成聲帶負荷太大,耐受力差,還會導致聲帶檔氣不足。
那么大聲帶、小腔體又如何來解決?在一次全國藝術醫學會議上,中央音樂學院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趙登營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說:“大聲帶、小腔體情況,就像一米九個子的人睡在一米八的床上,怎么辦?那就應該打造一張兩米的床,也就是應該打造一個寬大、相對放松的腔體”。也就是說要適應聲帶的條件,盡量放松你的喉腔,避免喉腔來擠壓聲帶,那樣子就沒辦法唱出有質量的高音來,當你擠聲帶去發聲,必然會造成聲帶毛糙,甚至出血,那么就要解決喉頭的放松,喉腔要解放了來打開,這個非常關鍵。
所以,歌手如果嗓音條件不好、生理結構不匹配,并有各種聲帶閉合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調整,學習聲樂發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最好的聲音開發出來,不是僅僅把最高音唱出來,是唱出有質量的聲音就是你發的每一個音都要在一個科學發聲的狀態里面,如果不考慮質量,對于這樣的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就是要保質保量的做到每個聲音都要唱在氣流上,喉肌不參與,而不是用嗓子、用本錢在唱,而是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在唱。
總結以上,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或聲樂老師,在學習聲樂或訓練之前,最好到嗓音中心,進行一個檢測,以了解自身的嗓音結構、聲部類型,以確立學習聲樂的方向和目標。這樣會避免少走彎路,為聲樂的學習或教學鋪平一條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