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船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承擔社會系統中經濟職能的企業組織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因生產要素流動而聚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而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促使新媒體的崛起,使得信息發出源頭逐漸從少數精英轉向大眾普通員工,使得跨文化交際頻次的增多和場景多樣化,從而面臨許多未有先例且不斷增多、迅速變化而又十分復雜的文化沖突導致的管理難題。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 d·T·Hall)最早在《超越文化》一書中提出了高低語境文化的概念,這兩類文化中的語境和語言的地位、作用各有差異,形成鮮明不同的交流風格。這種文化的分化區分是基于人類在傳遞信息時對不同信息的選擇造成的,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可用信息分為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而非語言信息包括溝通環境、場景、人物背景、身勢(面部表情、姿勢等),那么高語境文化的特點就是選用的信息以非語言信息,即語境為主,而語言為輔,也就是我們中文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低語境文化則主要依靠明確編碼的語言信息,而較少在意圖中參考語境信息。高語境文化人群以中日為代表,而低語境文化人群則常常以英美為代表,中國企業在跨國經營的背景下最多接觸的便是英美文化人群,也即時常要面臨這兩種不同交流風格帶來的交際障礙。
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這一劃分是人類社會階段的主流劃分法之一,基本上體現了現代化的推進過程,現代化包括工業化,城市化和政治民主化等多個維度,以馬克思經濟決定論的視角而言,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維度,而工業化的主要特征便是以科學發展對確定性的極致追求導致在生產中分工和流程的極致清晰化,工業化的進程無疑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人群的溝通方式造成了極大影響,低語境文化人群忽視不可控的背景、場合等語境信息,而極度依賴言語的清晰表達以達成溝通目標的特征,與工業化高度發達的生產形態特征十分吻合,同樣的,依靠四季循環的自然經濟的農業社會具有穩定的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以及相應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方式,社會成員對彼此和經驗的熟知和依賴成為心照不宣的高語境交流方式的社會基礎;而隨者工業化的全球推進,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農業社會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形態,彌合、縮短了不同社會角色間的權力距離,這些社會背景的變化也促使高語境文化人群所更多考慮的語境信息,如背后對面子、等級關系的顧慮,在交流過程中的重要性極大降低,語言表達方式與相應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當一種文化消失,對應的語言表達也常常無從落腳,隨之而去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中國人正在越來越多地習慣于直抒胸臆的明確表達和學習公開的對抗和激烈地競爭。
人類通過使用語言和視覺圖像開始掌握符號式表達,從而開始形成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這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不同的語言系統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和互動,對客觀現實的符號化方式,分類方式不同,也就成為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差異的基礎性原因。比如愛斯基摩人對雪的白顏色有多達十幾種的具體區分,阿拉伯語中有6000多種與駱駝有關的詞匯,日語中男性、女性的同一種意思需要不同的詞匯表達,也根據上下內外關系區分說話方式,即使用簡體和敬體。
中國的象形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以英語為代表的印歐語系都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點是注重整體、形象和類比,把人與環境緊密結合,在思維上則體現為形象思維,類比思維、整體思維、點式非線性思維;而表音文字的特點是注重局部、抽象和遞進,且主客二分,在思維上就體現為線性的,推理的,連續性呈現的特點。漢字思維也促使中國人形成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從他人到自己的思維路徑,比如中英語種對“隱形眼鏡”的表達差異,英語隱形眼鏡的詞匯是“eye contact”,直譯就是眼睛的接觸物,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的表達,而中文的隱形眼鏡,強調隱形,而隱形主要是對觀看者而言,這是他人視角的表達。這也促使中國人在表達時更加注重考慮語言之外的環境和與表達者及相關人員的社會關系,這種思維方式也是促成高低語境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社會形態和語言系統也導致不同人群對社會關系的重視程度差異,主要體現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上,高語境文化的人群往往是集體主義文化的人群,對人際、群際關系更為重視,也更傾向于將人區分為“我們”和“他們”、這一類事與那一類事,而不是我與他、這事與那事。
低語境文化則常常是個人主義文化,傾向于認為社會交往就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是就具體事務進行的具體問題思維的交流,所以可能很難理解高語境文化中所謂的“話里有話”、“話外音”,一個人的言行不一定是針對一個人的,而可能是“殺雞給猴看”的等等。
權力距離是指社會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擁有權力的分配,不同程度的權力擁有者之間的控制與被控制,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權力距離越小,人與人之間表面上就越平等,如英國、美國、挪威等,反之就越不平等,如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權力距離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地位、資歷、專業等,權力距離越大,具有權力意義的符號和行為也會越多,如會議時的座位安排,坐車時的座位安排,稱呼時的用詞、語調、說話方式、非語言表達中包括鞠躬、握手、姿態等,在對話中更是體現為話語權的主導,從而決定話語量和話語發出、結束、進度的控制能力。
權力距離本質上規定了不同的社會身份和角色,對應不同的社會角色行為規范,高語境文化人群需要遵循更為復雜的社會角色規范,而語言只是規范的一部分,且不同的角色常常要求不同的語言使用方式,權力距離越大、社會角色越復雜,與低語境文化人群的直接、明確的語言表達方式就更是天壤之別。
不同人對客觀現實和信息的認識分析都基于各自不同的認知結構,由于年齡、職業、專業、受教育水平、經驗等主客觀因素的不同,導致企業員工群體中的不同個體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和認知復雜程度存在較多差異,人們更習慣于認為別人也像我們一樣看待和思考,而實際并非如此,且永遠不可能百分百相似,而只有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即意識到我們的交流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和差異時,則有可能調整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視角,也幫助我們了解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差異。舉例來說,當我們沒有考慮周全時,我們傾向于籠統、寬泛的預測對方的行為(如他們的文化、種族、性別和角色)。當深思熟慮時,高低語境文化群體互相對對方的認識將更全面、細致、針對性和認識到比原先更多的不同,彼此用來預測對方行為的信息就越個人化,也就更準確。
企業組織的高級形態是形成基于共同目標和以企業文化為紐帶的組織共同體,共同體基于利益和精神需求結合在一起,成員之間具有較高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共同目標是共同體生成的前提,有了共同的需求和目標,個體之間才會產生連接,分享經驗,無論是高語境還是低語境文化人群,在組織內部的崗位、職位和職責以及考核指標、目標如果足夠清晰并且呈現結構性的連續和統一,那么在組織上將促成不同語境人群沖破交流障礙的動力。
在意識到問題和促進互相了解以及設定共同目標之后,對不同語境交際障礙的處理需要落實到執行層面,因為絕大部分的沖突體現在實際工作中的交際行為當中,而不明晰的組織形式、制度、規范內容會導致較多的不確定性,基于行動效率,人類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規避心理,不確定性規避是指人們對不明確的、模糊的狀態會感受到無法預測行動的焦慮和威脅感,從而可能采取一些措施來回避這種不確定性,當不確定性過高導致焦慮過高時,人的理智思考受阻,也會導致決策和行動的簡單化,從而影響交流和工作效果,所以需要制定明確的制度規范以盡量避免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同時也起到約束和引導員工交際行為,促成有效交流的作用。
高低語境文化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文化、社會、經濟背景,而文化總是在傳播中確定意義,塑造認同,流動的傳播和變化越來越快的社會環境、全球化的發展也促成不同語境文化人群之間的相互沖突、磨合、了解、融合和調適,在企業組織場合下,由于場景的多元和專業領域的復雜化,雖然會面臨比其他場景更為艱難的交流困境,但基于天然的盈利和創造目標,配合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融合,相信也能在交際行為的文化調適中發展出更為豐富的處理方式和解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