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瑄
促進我國的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是較為核心的途徑之一,然而當前的實體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想要加強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充分發揮其作用服務于實體經濟,通過不同的手段和政策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降低實體經濟經營發展的成本,從而擴大實體經濟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穩固我國經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金融與實體經濟嚴格來說并不是同一產業和類型,實體經濟是現實中三大產業除了金融服務業以外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創造出來的一切商品服務的價值總和,是衡量人們的生產力和創造出的商業價值的重要衡量標準。通俗來說,實體經濟可以通過價值來表現,而金融則是貨幣服務,是實體經濟在生產經營貿易過程中的交換中間物和交換手段,簡言之,就是給實體經濟服務的,特別是能夠生產出實際產品的第一第二產業。然而,在現實中,金融服務業不能完全獨立于市場之外,它自身也需要進行商業運作來讓自己不斷發展,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讓金融行業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實際上金融與實體經濟無論是理論運作上還是實際發展中兩者都無法分割,且兩者的邊界愈加模糊。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底基,沒有實體經濟,金融行業的絕大部分業務和服務都會停止,同時金融業的經濟利益也是通過實體經濟運行過程中而獲得的;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想要適應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不斷進行優化和轉型,需要依靠金融服務來進行變革,從而提高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率,因此金融可以為實體經濟的創新提供重要幫助。然而,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逐漸傾向虛擬經濟,而金融行業的高效益也讓其發展逐漸忽視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規律而盲目衍生發展,最后產生金融泡沫危機,一切虛擬效益無法轉換為實體產品和實際收益,從而最終全部消失。
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作用是巨大的,就目前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發展而言,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功能近乎只剩下融資和股權細化這樣商業性和利益性較強的業務了,而金融作為貨幣和貿易渠道的功能在虛擬經濟的發展中逐漸弱化,例如金融的清算和支付功能、風險管理、經濟資源渠道以及信息等,這些功能正是能夠有效提高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要目的是為實體經濟提供經濟資源渠道,降低流通成本,通過金融手段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優化升級,為市場提供更多有效供給,以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因此,金融雖然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商業運作,但其本質上是為實體經濟而服務的,想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就需要金融行業在理念、服務方式、方法等進行全方面轉變。
實體經濟的萎靡轉而替代的是虛擬經濟的壯大,而實體經濟之所以發展越來越無法超過虛擬經濟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建設成本過高,且短期經濟效益不夠好。想要發展實體經濟,需要有大量資金投入進行企業、材料、設備、人員等生產起步工作,同時還有經營環節所必需的政治和交易成本等,這些前期經營準備成本就已經占據很大一部分成本了,因此在前期的生產經營中,如果沒有足夠理想的市場前景和完美的經營計劃,很可能會有嚴重的虧損,能夠賺回成本已經是比較理想的情況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財力或者融資情況不夠好的企業,特別是新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或者中小型企業,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鼓勵或者扶持,幾乎很難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克服的困難會很多。
虛擬經濟以電商平臺等為首的發展模式門檻低,建設發展成本少,他們不需要過多地進行融資,無需生產現實產品,也不需要購置場地、倉庫等固定資產,即使是個人也可以進行電商平臺等虛擬經濟的運作,并且所得的經濟利益幾乎就是利潤,從短期效益考量而言,虛擬經濟無疑是勝過實體經濟的,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無法超過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不同,兩者由于其性質、成本、經營理念的不同,造成兩者面對截然不同的情況:實體經濟面臨的是彈性較低的需求,為了能夠盈利,需要不斷加強有效供給,因此市場競爭會愈加激烈,造成增長規模的穩定;虛擬經濟由于不受產品等現實條件的影響,面對的是彈性較低的供給,資金的進入會形成有效需求,因此資金的進入意味著虛擬經濟價值的提高,規模也就隨著增長,忽略其他因素,虛擬經濟可以進入無限的強化循環。而虛擬經濟的膨脹與實體經濟的萎縮是一同發生的,我國的實體經濟還不能承受如此繁榮的虛擬經濟市場狀況,一旦達到臨界值,就有可能發生金融泡沫危機。
為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對于生產企業的資金成本風險預防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增加實體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安全感。例如物流環節就是一個實體經濟貿易交換的中間環節,而大型的實體貨物貿易大多是以貨到后很長一段時間才付款,這就意味著賣方要承受極大的交易風險和資金壓力。因此,金融服務在這一環節就有極大的作用,它可以利用自身的經濟資源渠道和融資功能為賣方承擔貨到后與最終付款間的資金壓力,讓賣方在這段期間也能夠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其生產經營活動,同時為賣方承擔了壞賬的風險,促進賣方的實體經濟生產積極性,同時將資金流和物流緊密結合。
傳統的實體租賃是由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貨人組成,在沒有金融保障下,很有可能在某一環節因為資金的缺失而造成租賃中斷。因此金融可以在這一環節中承擔通道和橋梁的作用,不僅起到中間溝通的環節,而且可以對任意一方提供融資和資金支持,幫助租賃交易的完成,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
金融在供應鏈環節中最大的溝通就是促進交易的推進和完成,促進商品和貨物的流通,解決供應鏈兩端的資金問題和再生產、再交易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貨物商品的交易兩方都可能因為資金問題而造成后續發展問題,賣方可能因為資金缺失而無法繼續生產;買方則因為一次性支付而造成資金周轉不靈。金融機構在此的作用就是通過對兩方的融資和資金支持而幫助交易能順利進行,以買賣雙方的信用額度為限制為其貸款,解決資金問題。而大量的實體交易順利進行就可以有力地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實體經濟在如今的經濟格局下已經呈現下滑趨勢,為了穩固住實體經濟的地位,金融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的手段,應該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生產貿易多個環節,幫助實體經濟解決融資、集資等問題,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維護經濟體系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