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俏萍
金融排斥是指弱勢群體無法享受到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金融排斥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被提出,主要體現在五個維度:地理排斥、條件排斥、價格排斥、營銷排斥和自我排斥。本文從金融排斥的視角分析梅州農業供應鏈融資的成效及存在問題,以期為梅州農業供應鏈融資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梅州農業規模供應鏈融資模式,是在“公司+農戶”模式基礎上,創新疊加中國人民銀行的再貸款工具,形成新的“再貸款+公司+農戶”模式,并且該模式目前主要針對上游農戶。具體操作:農業核心企業與多家上游農戶簽署種植、養殖或者銷售合作協議,約定農戶每年的保本收入,建立農戶——農業核心企業的產業供應鏈。農業核心企業引入合作銀行,農戶以未來的保本收入作為應收賬款質押給銀行,農業核心企業作為債務人確認該筆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合作銀行利用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簡化放貸流程,并運用人民銀行的再貸款資金,向農戶發放貸款。農戶拿到貸款用于購買生產物資,農業核心企業在每輪合作結束時按約定的價格給農戶結算收益,扣除部分利潤,貸款到期后代為償還農戶的貸款(見圖1)。
圖1 梅州“再貸款+公司+農戶”農業供應鏈融資業務操作流程
農業產業鏈融資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較少從緩解金融排斥的角度進行研究。梅州“再貸款+公司+農戶”模式有效地整理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除了降低融資成本和風險,還能提高融資便利度和覆蓋面,提升弱勢融資者的信心,對緩解金融排斥理論的五種排斥情況均能發揮作用。
1.地理排斥方面。地理排斥是指地理位置對于居民獲得金融服務的廣度、深度和質量影響很大,邊遠地區和城郊,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經營主體實體較為薄弱,金融機構安排的網點較少,居民獲得金融機構服務更加困難,導致一部分居民甚至被排斥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傳統農戶信貸業務中,銀行一次只受理一個農戶的申請。由于農戶地理位置偏遠,農戶數量多且分散,存在地理排斥。而在“再貸款+公司+農戶”農業供應鏈融資中,雖然農戶的地理位置不變,但由于農業核心企業可推薦多個可靠農戶進行授信,銀行可批量向農戶貸款,農戶獲得貸款的難度降低,緩解了地理排斥。梅州平均每條農業供應鏈融資能幫助10個農戶獲取貸款。
2.條件排斥方面。條件排斥是指一些弱勢群體不符合銀行提出的附加于金融服務的條件,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金融服務。一些涉農經營主體缺乏可抵押的資產以及缺少有能力有意愿提供擔保的人而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在傳統農戶信貸業務中,農戶缺乏銀行要求的抵押品和征信記錄,條件排斥較為嚴重。而在“再貸款+公司+農戶”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中,雖然農戶的資信狀況不變,但能夠利用農業核心企業的資信狀況,加上農戶的未來收入相對穩定,因此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條件排斥的情況有所緩解。截至2019年3月末,梅州農戶貸款余額230.04億元,同比增長 14.79%。
3.價格排斥方面。價格排斥是指一部分弱勢群體雖然有獲得銀行金融服務的需求,但沒有能力承受銀行金融服務的價格,導致其被排斥在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之外。在傳統農戶信貸業務中,銀行需對農戶進行實地調查,對各種資料進行反復核實,貸款程序比較復雜,融資成本相對較高。而在“再貸款+公司+農戶”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中,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優勢,農戶上網即可申請融資,銀行通過再貸款資金,能夠簡化信貸流程,擴大信貸額度,提供優惠信貸利率,融資效率有效提升,融資成本有所降低。梅州供應鏈融資中,農戶的貸款利率比單獨申請融資的利率低1-2個百分點。
4.營銷排斥方面。營銷排斥是指銀行在開展市場營銷的時候,把主要目標定在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客戶身上,而把一些弱勢群體排除在營銷目標市場之外。一般情況下,農戶是貸款業務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才能得到銀行關注,存在營銷排斥。而在“再貸款+公司+農戶”農業供應鏈融資中,農戶與農業核心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以農業核心企業作為銀行營銷目標,進入銀行視線和服務范圍,營銷排斥有所緩解。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接受過農業產業供應鏈融資的農戶,很大一部分也接受了農村征信信息采集、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移動支付等金融服務。
5.自我排斥方面。自我排斥是指一部分弱勢群體由于經常遭受金融機構的拒絕,久而久之形成思維定勢,認為自己被金融機構拒絕的可能性很大,主動把自己排斥在獲得金融服務之外。在傳統農戶信貸業務中,農戶可能多次向銀行申請金融服務而屢次遭遇拒絕,從而逐漸產生了對于銀行的不信任感。而在“再貸款+公司+農戶”農業供應鏈融資中,農戶貸款更容易、價格更便宜,也對農戶的心理認知產生影響,讓他們重塑起接受金融服務的自信。
農業產業鏈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到農業供應鏈融資是否能夠對接農業產業鏈。當前,農產品未來價格的不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鏈的穩定性。在對核心農業企業進行的調查中,有企業表示,當農產品未來價格高于協議價格較多時,農戶往往會選擇退出“公司+農戶”模式,導致很多農業產業鏈關系僅僅是“一次性買賣”,制約了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大規模發展。
農業供應鏈融資的最大優勢是依托核心農業企業的良好資信,一旦發生核心農業企業貸款違約等失信情況,將引發蝴蝶效應,使產業鏈上下游的資金運轉面臨風險。目前,梅州參與農業供應鏈融資的主要為農業龍頭企業,這些農業龍頭企業自身實力不強,缺乏抵押擔保,其自身也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
銀行在工業、制造業供應鏈融資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但由于普惠金融的天然弱質性,銀行參與農業產業鏈融資的意愿普遍不強。具有有效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普遍反映,銀行機構供應鏈融資門檻較高,授信額度較小,審批速度較慢。目前,梅州主要是涉農大型金融機構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開展了農業供應鏈融資業務,但仍然停留在探索、試點階段,缺乏進一步延伸農業供應鏈融資服務范圍、豐富農業產業鏈融資產品的積極性。同時,在開展農業供應鏈融資時未將保險機構、擔保機構、信托機構引入到農業供應鏈中來,導致農業核心企業承擔的風險較大。
一是完善農業產業鏈的價值保值能力。建議地方政府出臺對農產品未來價格的保護政策,在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以補貼的形式彌補農戶的損失,使農戶有意愿履行與農業核心企業的合作協議。二是完善農業核心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鼓勵農戶之間組建互助小組或專業合作社,由互助組織或合作組織代表農戶協調與農業核心企業間的利益關系,提高農戶的價格談判能力。同時,引導農業核心企業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獎勵、返利、分紅等形式,增加農戶收入,促使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更加穩定持續。
一是加大對農業核心企業的財稅政策、信貸政策等支持,扶持農業核心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快抵押替代產品的研發。在現有抵押產品的基礎上,增加抵押擔保要素,發展林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創新保證擔保方式,探索“擔保機構+農業核心企業+行業協會”“擔保機構+農業核心企業+合作組織”等擔保方式。三是加強信用環境建設。探索符合梅州實際的信用體系,打造信用梅州數據庫,實施信用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工程,把信用大數據真正轉化為服務農業核心企業的資源。
一是引導銀行樹立“普惠金融、大有可為”的理念,鼓勵其借鑒工業供應鏈融資、制造業供應鏈融資的經驗做法,將精力和資源更多投放到農業產業鏈融資業務中去,支持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的發展。二是主動挖掘農業供應鏈各環節的融資需求,延伸農業供應鏈融資服務范圍,把服務對象延伸到農業供應鏈下游,做好農業全產業鏈的融資服務。三是對接各類政府優惠政策及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與保險、擔保等第三方機構等開展多方合作,降低農業核心企業在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中承擔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