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春華
20世紀30年代,英國政府發布了一份《麥克米倫報告》,指出英國金融機構不愿意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問題,即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資金缺口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 Gap)。一直到現在,麥克米倫缺口廣泛存在于世界范圍內的中小微企業當中,我國商貿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較為凸顯的麥克米倫缺口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使得商貿流通業逐漸從社會再生產的中間環節變成中心環節,從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末端行業變成先導產業(任保平,2012;董譽文,2016)。但與此同時,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較為突出的融資難題制約了其正常發展,現有的融資模式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需求,轉變融資模式刻不容緩(鄭惠尹,2017)。破解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境對全面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由于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金融機構難于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
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渠道與大多數中小微型企業融資渠道基本一致,其中最為核心的渠道就是銀行渠道,銀行信貸融資或許成為商貿流通企業最為重要的融資途徑。商業銀行對融資企業的風險有著格外的關注,商貿流通企業通過銀行獲取資金同樣存在諸多問題,即便是在國家鼓勵商業銀行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背景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這其中既有社會信用體系的問題,也有商業銀行本身的問題,同時也有企業自身的問題。
總而言之,商貿流通企業在銀行的融資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其中的責任既不可歸咎于銀行,同樣也不可歸咎于企業,二者之間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商業銀行很難評估企業真實信用狀況,使得選擇其他增信措施或準入要求以盡可能規避潛在風險成為多數金融機構的無奈之舉。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風險評估中的信息不對稱因素有望得到解決,這對化解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境具有決定性意義。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否能夠有效化解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境,需要從多個角度加以理解和認識,作為一種創新的新金融模式,它借助科技的手段將資金流通模式進行解構和重組,實現融資模式的創新。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關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模式的討論發生了重要變化。凡?。?018)提出了基于金融科技而推動商貿流通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發展,以化解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境。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業態或許正引領人類社會邁向數字經濟和數字文明的新時代(楊東,2018)。更進一步,鄭惠尹(2017)直接指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企業通過供應鏈金融進行融資或許將成為更加重要的模式。
有互聯網金融參與的泛信貸領域中,交易規模日漸增加,互聯網金融對企業融資產生巨大影響。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對信息采集和分析技術進行了創新,在以往的信用評估環節,模型中使用的數據主要包括企業的財務數據、經營數據、管理數據等,可分析的數據維度低、數量小,得到的信用評級結果很難反應真實情況。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下,金融機構在進行信用評估時能夠對數據進行交叉驗證,并且通過深入挖掘數據形成立體多維的數據結構,更加全方位分析企業信用狀況。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由于無法識別企業信用風險,也就很難對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互聯網金融借助科技手段,改變傳統信用風險評估模式,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因此化解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境也就有了新的突破。
互聯網金融的進步對商貿流通企業融資而言顯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正是這種基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便利性使得融資活動變得更為順暢、效率更高,并最終降低企業融資成本?;ヂ摼W金融的發展使得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形式發生改變,以往由金融機構直接對接融資企業,而在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下增加了合作信貸形式。
在傳統的直接對接過程中,表面上看是互聯網金融與融資企業的直接合作,但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其間是存在屏障的;在合作信貸形式下,金融科技公司的加入在其中發揮信用甄別功能,金融科技機構作為一個第三方對融資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初步評估,以增強金融機構的獲客效率和風險評估效率。這種合作信貸模式目前還處于探索期,真正能解決商貿流通企業融資難題還需要從行業自身出發,深挖產業鏈生態,尋找更具規?;慕鉀Q辦法。具體來看,以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等為重要代表的新型融資模式將逐步改善商貿流通企業的融資困境,成為商貿流通企業融資的新模式和新途徑。
供應鏈金融對于商貿流通企業而言具有天然優勢,源于商貿流通業所具有的深度產業鏈生態屬性,商貿流通業將生產端和消費端緊密聯系起來,調動物流運輸、包裝服務、廣告傳媒、互聯網信息技術、銀行、支付結算機構等多個行業為之服務,形成了立體的產業鏈形態,因此具有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天然環境。
在解決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問題上,由于供應鏈金融強調企業在所處產業鏈中的貿易地位,借助產業鏈交易情況對企業資金的流向進行有效監督,也就規避了可能存在的資金挪用風險,同時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配置和監管,從而大幅度提升商貿流通企業融資的效率。正是基于此,包括大多數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紛紛布局供應鏈金融領域,以及諸多大型核心企業或科技水平高的金融科技類公司也紛紛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更多中小微型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服務。
商貿流通類企業發行資產證券化融資已有較多成熟案例,如2015年10月掛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京東白條應收賬款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2018年3月,20億元德邦螞蟻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在上交所掛牌,成為全國首單互聯網電商供應鏈資產證券化實例。
資產證券化使得商貿流通企業產生的應收賬款能夠在證券化后進行轉讓,解決了核心企業的資金周轉問題,也就解決了商貿流通企業的融資問題,具有廣泛的現實可操作性。在金融科技發展下,能夠對大批量的應收賬款進行批量化打包處理和分析,大大提高資產篩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風險分析模型更為科學合理,使得債券產品設計更為科學,承銷市場更為順暢。
供應鏈融資依賴產業鏈生態,置身于產業鏈系統中的商貿流通企業能夠依托于產業鏈環境獲得較高信用級別,而對單一企業是不適用的。同時,供應鏈金融適合小額、高頻次融資需求,因此對于中小型的商貿流通企業而言適用性極高。資產證券化更有利于較大型的商貿流通企業,能夠滿足大規模融資需求,對于投資者而言風險較高,同時發行債券監管嚴格,不具備批量化的規模優勢。
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更多多樣化的融資模式得以出現,例如股權眾籌、互聯網借貸、小額貸款等,這些渠道在支持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商貿流通企業融資選擇范圍增加。與此同時,監管短時期內跟不上爆發式出現的各種金融創新,監管缺失的環境下各種金融亂象頻發,金融過度創新挑戰監管邊界,融資模式創新往往突破風險底線,甚至綁架企業正常發展。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應當成為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化解融資難題的重要工具,而非成為擾亂正常金融秩序的幫兇。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合理引導和監管是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前提,使其真正成為化解商貿流通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支撐。
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難題,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是我國的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面前的突出問題,目前商貿流通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較為突出的融資難題制約了其正常發展,轉變融資模式刻不容緩。在當前階段,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現有融資渠道以銀行信貸為主,然而銀行主導下的傳統融資模式并不能有效化解融資問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商貿流通企業化解融資困境有了新的突破和可能,融資模式創新活動增多,互聯網金融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際上也就解決了商貿流通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更多新型的融資模式得以大量出現,例如股權眾籌模式、互聯網借貸平臺、小額貸款公司等都大量出現,在支持商貿流通企業融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時也需要深刻認識到其中存在的風險,應當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手段加以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