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明
【關鍵詞】中學物理;課程改革;模塊;評價;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9)11-0075-01
一、課程模塊解讀,新舊教材比較
1.教材必修與選修模塊解讀。高中物理課程由12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占2學分,其中物理必修1和物理必修2為共同必修模塊,其余為選修模塊。學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塊的學習后,可獲4學分,接著必須再選擇學習一個模塊,以便完成6個必修學分的學習任務。在獲得6個必修學分后,學生可根據學習興趣、能力發展傾向以及學校的條件,從下列兩個方案中選擇一個方案選修。
方案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傾向的學生,在完成必修學分后,需要拓展知識面,進一步了解物理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可選擇修習選修1-2模塊。
方案二:理工科發展傾向的學生,在完成必修學分后,從下列兩組選擇一組修習:
第一組:選擇修習選修2-2、2-3,“物理實驗專題”8至10個專題和“物理專題研修”6至8個專題。
第二組:選擇修習選修3-2、3-3、3-4、3-5,“物理實驗專題”4至6個專題和“物理專題研修”2至3個專題。
2.三大選修系列分析。選修一系列由兩模塊組成,是為有人文傾向的學生而設計的。從設置的主題就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方法的同時,認識到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由此引發的人類思維、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思索科學技術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
選修二由三模塊組成,是以物理學的核心內容為載體,側重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學,強調物理學與技術的結合,著重體現物理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選修三系列由五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兩個學分,一共是十個學分。這個系列的側重點就是讓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物理學概念、物理學的規律,了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內容,進一步地進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學習。這個系列是為那些有理科背景或者說將來有理科學習能力傾向的同學所設計的。
二、高中物理新課程有效學生評價研究
(一)高中物理新課程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內容方法要多樣化。評價目標與評價內容的多維度、多元化,要求評價方法要多樣化。發展性學生評價要求根據具體的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選擇最適合的評價方法。
2.將學生評價融入整個學習過程。高中物理新課程發展性學生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將前置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效地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之中。
3.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
高中物理新課程發展性學生評價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在謀求共同發展的同時,要“因材施教”。評價同樣要因人而異,要“因材施評”,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通過評價發現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發展潛能,幫助每一個學生制訂個性化發展目標。
(二)新課程學生評價的操作程序
1.選擇評價方法,設計評價工具。新課程發展性學生評價除了使用測驗法之外,更加強調使用觀察法、調查法以及表現性評價和成長記錄袋評價等方法。因為每種評價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所以選擇評價方法時要遵循匹配性原則,對于每一個課程主題,要綜合運用上面提到的各種評價方法,才能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情況作出全面、客觀、準確的了解。
2.收集、分析和處理評價信息。學生評價信息,通常包括兩部分:一是反映學生學習與發展狀況的原始資料;二是來自各方關于學生發展狀況的信息評價。這些評價和信息必須記錄在相應的原始資料上或附錄在原始資料的后面。為了確保學生評價的有效性,收集學生評價信息時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信息的全面性;信息的準確性;信息的真實性;信息的足量性。
3.解釋、反饋評價結論。解釋反饋評價結論時要特別注意三個問題。首先,反饋要及時。其次,要注意反饋的方式。第三,反饋要有改進建議或指導性意見。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收集的評價信息,反映的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不同側面。要通過仔細分析收集到的各類評價信息,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發現學生的發展潛能。
三、新課程改革反思
新課改標準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為培養目的;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思考”的理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新課改標準以學生為主重在從學生的角度入手轉變其學習方式,注重轉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促進學生“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師的首要任務在于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通過創設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情境,要精心設計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形成“參與一體驗一內化一外延”的“科學探究”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