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航
1917年11月,從西點軍校剛剛畢業不久的喬治·巴頓奉命組建和訓練美軍第一個坦克營。那些坦克都是將要退役的老舊型坦克——坦克內不但沒有任何通信指揮裝置,而且在行進中還會發出巨大的噪聲,以至于坦克內的士兵相互之間說話都聽不清楚,不僅嚴重阻礙了士兵協同作戰的能力,也大大地降低了坦克的戰斗力。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巴頓苦思冥想,尋找著破解之法。
一天,巴頓去陸軍醫院探望一位從前線下來的受傷戰友。戰友被炮彈震聾了耳朵,彈片還擊傷了他的喉嚨。巴頓很擔心戰友,心想:“他既不能說話,也聽不到別人說話,他是怎么跟別人溝通的呢?”很快,巴頓就知道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戰友是用手勢和護工進行溝通的,看上去默契、流暢,毫無障礙。比如餓了想吃飯,他就一只手做出端碗的樣子,另一只手示意從碗里取用食物往嘴里送;想喝水了,就做一個倒水的手勢;想走路了,便豎起兩個手指一前一后地移動。
回到坦克營,聯想到士兵們在坦克內因聽不清對方講話,無法有效溝通的狀況,巴頓突然一拍大腿,高興地喊道:“有辦法了!”
說干就干。巴頓在辦公室里開始編寫坦克乘員之間的手語溝通教材。第二天,巴頓把士兵集合起來,親自教授大家怎樣用肢體語言傳遞信息。比如用腳踹駕駛員的座椅后背表示前進,摸摸駕駛員的坦克帽表示停止,拉駕駛員的左胳膊表示左拐,拉駕駛員的右胳膊表示右拐……他還讓官兵抄寫教材,認真學習,加強記憶和練習。在巴頓的帶領下,經過僅僅數月的訓練,坦克營便形成了令人驚嘆的戰斗力。
1918年9月,剛剛組建和訓練不到一年的坦克營,奉命參加了進攻凡爾登西南地區和阿爾貢地區的戰役。因坦克營在兩地區戰役中的不俗表現,巴頓被授予“十字勛章”,并破格晉升為少校,受命組建和訓練更大的坦克裝甲部隊。
有些時候,用簡單的方法一樣可以解決復雜的問題。有些問題并不像我們看起來的那樣復雜,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簡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