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勇 顧海帥

【摘要】 目的 研究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療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36例
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 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8例)和觀察組(28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Dudley灌洗法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感染和治愈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未出現術后感染癥狀, 術后感染率為0;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2例發生術后感染, 感染率為25.0%;治愈5例, 治愈率為62.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 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Dudley灌洗法在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治療中具有顯著療效, 且術后感染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結腸癌;急性腸梗阻;改良Dudley灌洗法;手術方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30
結腸癌屬于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 一般需要采用外科手術干預方式進行治療, 大部分患者能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 但是預后效果較差的患者容易并發腸梗阻或腸穿孔疾病,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根據臨床研究得知, 在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治療中, 不同手術方法所獲得的手術效果也不同, 本次研究特對本院36例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采用不同手術方法, 探究其具體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中選取36例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結腸癌診斷標準, 均為結腸癌所引發的急性腸梗阻, 其中男24例, 女12例;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52.8±
7.7)歲;其中左半結腸患者21例, 右半結腸患者15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8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中男5例, 女3例;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52.8±7.8)歲;其中左半結腸患者4例, 右半結腸患者4例。觀察組中男
19例, 女9例;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52.8±7.9)歲;其中左半結腸患者17例, 右半結腸患者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采用常規檢查方式進行檢查, 保證所有患者的體質均符合手術要求, 囑咐患者術前禁止攝入任何食物, 給予患者適當的灌腸與減壓操作, 給予患者氨基糖苷類藥物與甲硝唑類藥物, 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給藥, 對于感染患者需要給予頭孢菌素藥物治療, 且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療, 給予患者氣管插管, 并進行全身麻醉, 對患者進行腹部探查, 并采用腸鉗夾夾閉患者腫瘤近端10 cm處, 將所有糞便擠入近端結腸, 排空腸管。采用電刀切開患者腸壁, 待腸壁稍擴張后置入塑料套管吸引器, 將近端腸鉗松開, 采用抽吸的方式順興擠捏結腸, 將結腸內的氣體與液體充分吸凈, 常規切除患者闌尾, 將殘端擴張后置入導尿管, 并將導尿管與腸道灌洗液進行連接, 并打開開關控制好灌洗液的滴速。對患者腸道進行關閉, 直到排出液體清亮無糞便后, 拔除導尿管, 縫合結腸裂口。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Dudley灌洗法治療, 術前禁止患者攝入食物, 給予患者灌腸與減壓, 導管需要采用大口徑膠管, 在密封的情況下, 借助吸引器將患者腸管內預計的排泄物與氣體進行吸除, 其他方法與實驗組患者一致。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感染和治愈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未出現術后感染癥狀, 術后感染率為0;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2例發生術后感染, 感染率為25.0%;治愈5例, 治愈率為62.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 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結腸癌屬于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 一般需要采用外科手術干預方式進行治療, 大部分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 但是如果患者預后效果較差, 容易并發腸梗阻或腸穿孔疾病, 結腸癌患者合并腸梗阻的發病率在3.8%~
23.0%[1], 其中大部分患者為左側結腸癌, 根據臨床文獻分析得知, 結腸癌患者合并腸梗阻一般發生于晚期結腸癌患者中, 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 并且常伴隨各種并發癥狀, 在治療過程中采用手術治療的風險大, 預后效果較差。當患者出現急性腸梗阻后, 早期表現為腹痛、腹脹、便秘等, 仍然可以攝入少許食物, 在進食后癥狀逐漸加重, 大部分結腸癌患者會通過瀉藥、灌腸等方式進行治療[2], 可以對臨床癥狀進行緩解, 但是治療后容易反復發作, 最終引發完全性梗阻, 而部分患者則會表現為急性腸梗阻。當患者出現完全性腸梗阻之后, 其回盲瓣會對結腸內容物進行阻擋, 使其逆流回腸內, 從而讓患者結腸發生膨脹, 最終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 引發腸壞死等惡性事件。如果患者的癌癥位置位于盲腸部位, 當發生劇烈腸蠕動后會引起腸套疊, 一般需要采用手術治療。而在手術治療當中, 治療方式對臨床療效有重要的影響[3]。在常用的手術方法當中, 傳統Dudley灌洗法需要采用大口徑膠管與螺紋管, 在密封的狀態下采用吸引器將患者腸內的淤積物排出, 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患者的糞便汁液等可能進入患者腹腔, 并且患者的排泄物容易造成吸引器的阻塞, 難以充分吸出較為粘稠的排泄物, 在手術后還需降低患者腸管內的壓力, 因而需要頻繁使用擴肛操作。而采用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療, 在手術后可以利用留置的導管進行引流減壓操作, 避免進行頻繁的擴肛操作, 這種手術方法操作簡單, 手術效果較好[4]。因此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中, 應當選擇改良Dudley灌洗法治療[5]。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未出現術后感染癥狀, 術后感染率為0;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2例發生術后感染, 感染率為25.0%;治愈5例, 治愈率為62.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感染率低于對照組, 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改良Dudley灌洗法在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治療中具有顯著的療效, 且術后感染率低, 值得臨床推廣。但是本次研究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首先研究樣本選取不足, 研究結果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 研究時間跨越度不長, 無法進一步分析患者的遠期療效與反復性, 但仍然可以作為參考數據為以后的臨床實踐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志偉, 高超英, 張墨緣. 結腸癌所致急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時機及術式的選擇對療效的影響.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4, 13(4):325-327.
[2] 陳能亮. 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時機及術式的選擇對臨床效果的影響. 醫學臨床研究, 2017, 34(6):1128-1130.
[3] 楊永銳, 王明元, 戴文捷. 老年結腸癌并腸梗阻采用不同手術時機治療的效果及對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2):280-281.
[4] 苗祥. 一期腸切除吻合術治療左半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20):91.
[5] 侯朝敏. 用一期腸切除吻合術治療左半結腸癌并發急性腸梗阻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20):88.
[收稿日期: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