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行浩


【摘要】 目的 探討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采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的效果。
方法 84例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42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前路椎體間融合術, 研究組患者采取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手術。術后隨訪1年,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手術前, 兩組患者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研究組患者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7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應用于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中療效確切,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后路經椎間盤入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42
脊柱骨折在臨床十分常見, 其中胸腰段脊柱作為脊柱生理彎曲移行處, 具有較大的生理活動度, 極易受到沖擊與暴力外力作用, 導致脊柱損傷, 此時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可誘發后凸畸形等并發癥, 繼而合并脊柱壓迫、腰背疼痛與神經癥狀等, 甚至偏癱, 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巨大影響[1]。目前, 手術是治療脊柱骨折后凸畸形主要方法, 然而不同術式的臨床療效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性[2]。本文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42例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 應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術, 收效確切,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中的診斷標準;
②研究內容已告知, 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脊柱疾病患者;②近期存在急慢性疾病患者;③凝血功能異常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42例。
對照組患者男22例, 女20例;年齡25~78歲, 平均年齡(53.6±8.6)歲;病程10個月~5年, 平均病程(2.5±0.9)年;致傷原因:墜落傷10例, 交通傷28例, 砸傷4例;骨折部位:腰椎12例, 胸椎12例, 胸腰椎18例。研究組患者男23例,?女19例;年齡25~77歲, 平均年齡(53.5±8.8)歲;病程
10個月~5年, 平均病程(2.6±0.8)年;致傷原因:墜落傷12例, 交通傷26例, 砸傷4例;骨折部位:腰椎13例, 胸椎12例, 胸腰椎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致傷原因與骨折部位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取前路椎體間融合術治療, 根據患者病情取側臥體位與方向, 由腹膜后、胸膜外入路, 取胸腰或下胸段做平面背腹部聯合切口, 充分暴露病椎椎體, 將病椎側1/4~1/3椎體、相應椎間盤與椎弓根切除, 保留椎體前房, 之后在椎體側留置前路內固定器, 以撐開裝置對脊柱后凸畸形進行矯正, 取肋骨或骼骨植骨融合固定。
1. 2. 2 研究組 患者采取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手術, 患者取俯臥體位, 首先充分暴露椎板、棘突、橫突、關節突關節。將椎弓根螺釘分別置入到病椎的上椎體與下椎體, 切開椎板, 減壓環硬脊膜囊, 切除病椎相應椎間盤, 沿椎間盤入路給予楔形截骨, 之后矯正后凸畸形, 替換下臨時固定棒, 給予后方結構加壓。操作者注意觀察硬膜囊受壓情況, 若有皺褶則需要咬除部分椎板。檢查截骨閉合面是否對合, 以透視明確內固定部位與矯形程度。
1. 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1年,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
手術前, 兩組患者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研究組患者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7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屬于臨床常見病, 主要因牽拉或撞擊導致骨折移位, 甚至誘發椎間盤組織損傷, 壓迫脊髓, 形成脊髓神經損傷, 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3, 4]。
目前, 手術是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主要方式, 其原則是恢復椎管容積, 緩解脊髓壓力, 增強神經功能與脊柱功能, 減少腰背損傷[5, 6]。前路椎體固定融合術可以保證脊柱處于直線狀態, 同時穩定頸椎, 然而椎體高度增加了阻力力臂, 提高內固定集中應力, 所以易出現內固定脫落、骨組織不融合、松動等問題[7]。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技術, 該技術采用椎體楔形截骨術與環硬脊膜囊減壓術, 不僅能夠釋放脊髓與神經壓力, 并可以矯正脊柱畸形, 保證胸腰段脊柱生理曲度與力學穩定性, 阻止后凸畸形進展。同時, 后路經椎間盤入路可以有效降低椎體高度與神經根緊張度, 具有固定牢固、融合度高、植骨量小等特點, 僅需局部截骨間隙與截骨區內置入碎骨便可, 進一步降低了取骨所致的創傷[8]。
本研究結果顯示, 手術前, 兩組患者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研究組患者Cobbs角與椎體壓縮百分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76%,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對后凸畸形的矯正效果更為理想, 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 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應用于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中療效確切, 安全性佳,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鐵軍, 雷文, 胡成華, 等. 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效果及對患者Cobbs角影響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 2018, 34(24):51-52.
[2] 牛東興. 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效果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8, 27(1):106-107.
[3] 李金生, 陳釗鵬, 劉偉怡, 等. 無鄰近椎間盤損傷胸腰段脊柱骨折內固定非融合技術的應用.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31):3487-3489.
[4] 姚杰, 李飛翔, 岳璠. 陳舊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經損傷的手術治療.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0(12):80-81.
[5] 賈濤. 腰椎后路經多裂肌間隙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4(3):390-393.
[6] 張廣興. 后路頸椎間盤突出切除術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所致頸椎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1):64-65.
[7] 李銀武. 后路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6):132.
[8] 倪俊林, 陶偉偉. 創傷性終板骨折及椎間盤退變對胸腰椎骨折預后的影響. 臨床骨科雜志, 2015, 18(2):159-162.
[收稿日期: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