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萍
【摘要】 目的 探析院前急救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影響。方法 6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 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自行入院的方式, 未實施院前急救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護理, 比較兩組患者的存活率、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發病至有效救治時間及入院后再出血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存活29例, 存活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存活24例, 存活率為80.0%;觀察組患者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為(28.53±5.56)min, 長于對照組的(25.57±6.38)min,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病至有效救治時間為(11.58±2.33)min, 短于對照組的(31.44±2.88)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2例, 再出血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8例, 再出血發生率為26.67%;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縮短就診和搶救的時間, 降低再出血發生率, 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院前急救護理;蛛網膜下腔出血;存活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82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急性腦出血疾病, 血液直接流入到蛛網膜下腔, 該病發病急、病情進展快, 需要及時實施快速的急救護理, 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改善預后。院前急救護理是指接到急救電話到入院前一段時間實施的救治, 可為患者后期的入院提供重要基礎[1, 2]。本次研究以本院實施院前急救護理的3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主要對象, 旨在評估院前急救護理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響, 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1日~2018年6月30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收治的6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齡27~58歲, 平均年齡(40.32±6.6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齡26~57歲, 平均年齡(40.21±6.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自行入院的方式, 未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觀察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接到“120”電話后, 在4 min內出車, 在出車途中電話聯系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癥狀表現, 并指導親人或旁人做急救措施。若患者意識清醒, 可指導旁人協助患者取舒適的半臥位, 加速腦部血液回流, 以減輕腦水腫, 緩解頭痛;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 則取患者平臥位, 將其頭部偏向一側, 避免發生誤吸。②當救護車達到現場后, 迅速了解患者的病史, 立即給予患者吸氧治療。取患者平臥頭側位, 清除口腔中的異物,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 可使用口咽氣管;若患者無法自主呼吸或呼吸困難, 可根據情況行氣管插管、供氧。快速建立靜脈通路, 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③在搬運過程中, 盡可能輕、慢, 減少患者的痛苦和對患者腦部造成的損傷, 避免發生并發癥。轉運過程中, 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理的體位, 若患者出現一些與病癥相似的暈車癥狀, 要及時進行區分鑒別。同時, 轉運過程中要實施持續性的搶救,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能夠堅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搶救。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存活率、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發病至有效救治時間及入院后再出血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存活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 P=0.044<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發病至有效救治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長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病至有效救治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 P=0.037<0.05)。見表3。
3 討論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急危重癥, 患者發病后的1 h是搶救的黃金時間, 而發病后6 h則為死亡時間, 因此, 患者需要在發病后立即接受有效的救治并及時入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院前急救護理是指接到急救電話到患者入院前一段時間的救治, 若院前急救成功, 則可為后期入院治療提供重要基礎, 同時還可以明顯改善預后[3, 4]。接到急救電話后, 醫院立即派出專業的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急救, 在急救過程中與患者家屬或旁人進行有效溝通,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根據家屬或旁人提供的信息, 可以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判斷, 及時調整體位、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 以減輕腦組織的受壓情況, 保持生命體征平穩,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5]。院前急救護理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院內搶救贏得了更多的寶貴時間, 可改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預后, 提升其生存質量。
本研究比較了患者自行入院與實施院前急救護理兩種形式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存活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為(28.53±5.56)min, 長于對照組的(25.57±6.38)min,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病至有效救治時間為(11.58±2.33)min, 短于對照組的(31.44±
2.88)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2例, 再出血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8例, 再出血發生率為26.67%;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再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何雄英[6]的研究報道相似, 再次體現了此次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性。
綜上所述,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同時可以縮短就診及搶救的時間, 提升其生存質量, 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玉民. 急性腦血管病并發腦心綜合征180例院前心電圖分析.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5, 32(1):103-104.
[2] 邊亞坤, 張麗靜. 對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8):80-81.
[3] 陳璐, 王芳. 疼痛管理流程在蛛網膜下腔出血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16):2287-2290.
[4] 陳鳳, 關穎. 綜合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24):153-154.
[5] 潘文龍, 張強, 李文杰. 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診介入治療的護理配合.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22):68-70.
[6] 何雄英.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院前急救的護理效果觀察.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7, 2(7):68-69.
[收稿日期: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