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
【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癥的療效及術后復發因素。方法 84例子宮腺肌癥患者, 患者均實施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治療, 觀察其療效及術后復發因素。結果 84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89.62±6.95)min, 術中出血量(170.25±15.62)ml, 術后排氣時間(21.65±5.69)h, 術后住院時間(5.62±0.34)d, 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95%(5/84)。患者手術后月經量正常46例, 月經量減少38例, 月經周期均為1~3 d;其中9例患者月經周期延長, 陰道出血為點滴狀, 10例患者有閉經情況。術前月經失血圖評分(PBLAC)為(232.65±95.62)分, 術后為(36.58±2.65)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患者月經疼痛評分(7.32±0.62)分, 術后為(1.18±0.21)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84例患者中7例持續性痛經, 復發率為8.33%(7/84), 復發時間為1~2年。 術前子宮體積大小、病程、年齡、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腺肌癥患者實施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臨床價值高, 即可降低復發率, 還可改善患者月經情況, 符合臨床需求, 獲得患者與醫師的認可。
【關鍵詞】 子宮腺肌癥;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療效;術后復發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38
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屬于保守手術, 主要針對子宮良性疾病患者, 此治療方式的優勢為其可對卵巢血液供應和功能起到保護作用, 保護盆底結構, 術后仍有月經, 從而滿足患者心理需求, 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在臨床應用率越來越高。但隨著其應用率的升高, 相關問題也隨之出現, 特別是子宮腺肌癥患者, 由于病灶為彌漫性生長, 術后復發率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心理情緒與生活水平[1]。因此, 本文針對子宮腺肌癥患者應用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 觀察臨床效果與術后復發相關原因,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子宮腺肌癥患者, 年齡32~46歲, 平均年齡(40.72±
1.76)歲;已孕82例, 未孕2例。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子宮腺肌癥;②出現不同程度月經量增多、痛經等情況;③患者同意此次研究;④通過檢查, 患者子宮內膜有惡性病變情況。排除標準:①聽力障礙患者;②高血壓、糖尿病患者;③中途退出患者;④精神系統疾病患者;⑤并發其他腫瘤患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 對患者實施麻醉后進行開腹, 在闊韌帶無血管處打洞, 在子宮峽部放置橡皮止血帶, 中止子宮動脈血供情況, 間隔30 min
開放1次。在子宮角部內側U形將子宮體到子宮峽部切除, 徹底清除病變組織, 對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與子宮兩側壁寬2 cm左右、厚度為0.5 cm的肌層組織進行保留, 應用可吸收線對子宮前壁、后壁肌層進行縫合, 再平行行褥式縫合漿肌層, 從而形成一個小子宮, 對兩側輸卵管與卵巢固定在宮底的兩側, 從而將子宮與相關附件的正常位置和形態進行穩定和保存。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②觀察患者手術后月經量正常及月經量減少情況以及患者術前、術后PBLAC評分及月經疼痛評分情況。術后
3~5個月觀察患者子宮大小與肌層相關情況。痛經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進行判定, 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 7~10分為重度疼痛。應用PBLAC法對患者月經量情況進行判定, PBLAC評分>100分, 月經量>80 ml為月經量過多。③觀察患者復發率與相關復發因素, 復發標準:臨床癥狀表現為痛經持續性>1年, 出現不同程度月經量增多等不適癥狀。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
2 結果
2. 1 基本手術情況 84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89.62±
6.95)min, 術中出血量(170.25±15.62)ml, 術后排氣時間(21.65±5.69)h, 術后住院時間(5.62±0.34)d, 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95%(5/84)。
2. 2 治療效果 84例患者手術后月經量正常46例, 月經量減少38例, 月經周期均為1~3 d;其中9例患者月經周期延長, 陰道出血為點滴狀, 10例患者有閉經情況。術前月經失血圖評分(PBLAC)為(232.65±95.62)分, 術后為(36.58±2.65)分, 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患者月經疼痛評分(7.32±0.62)分, 術后為(1.18±0.21)分, 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復發率與相關復發因素 84例患者中7例持續性痛經, 復發率為8.33%(7/84), 復發時間為1~2年。其中年齡<40歲
3例(9.4%, 3/32), 年齡>40歲4例(7.7%, 4/52);術前子宮體積<350 cm3患者5例(8.2%, 5/61), >350 cm3患者2例(8.7%, 2/23);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例(5.0%, 1/20), 未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例(9.4%, 6/64);病程<7年患者5例(9.4%, 5/53), >7年患者2例(6.5%, 2/31)。術前子宮體積大小、病程、年齡、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子宮腺肌癥屬于臨床良性疾病, 32~52歲女性是子宮腺肌癥高發人群, 該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不育、月經量增多、痛經等情況[2]。隨著現代工作壓力的加大、剖宮產率的增高、子宮腺肌癥疾病發生率呈遞增模式。臨床中, 該疾病多采用手術與藥物治療, 其中藥物治療有孕激素、避孕藥物以及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藥物, 可滿足患者生育的需求[3]。藥物治療短期內有臨床效果, 但只可改善機體疼痛, 停藥后復發率非常高。手術治療多采用子宮(次)全切除, 由于子宮腺肌病灶為彌漫性增長, 手術切除有一定難度, 且仍會復發。因為此手術方法可將子宮內膜病灶切除, 但對侵入較深的病灶徹底清除有一定難度, 手術過程中子宮肌層暴露在宮腔后由于膨宮作用, 剝落的子宮內膜會侵襲肌層, 從而導致醫源性子宮腺肌病。全子宮切除術可將子宮腺肌病變徹底清除, 但是術后患者卵巢功能明顯下降, 盆底結構發生變化, 影響患者生育能力, 從而降低生活水平, 特別是對年輕患者很容易產生心理情緒[4]。
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是臨床中應用率最高的保守性手術, 其優勢為手術時間短, 控制陰道流血量效果良好, 可保持正常激素水平, 對患者日后性生活質量影響小。臨床中, 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多對子宮肌瘤患者治療, 治療有效率超過90%, 復發率較低。針對子宮腺肌癥應用子宮體大部分切除也可降低復發率, 減少痛經情況。子宮腺肌癥主要為病灶屬于彌漫性增長, 雖然切除但仍有少量殘留的情況, 手術切除大部分子宮內膜, 可中止內膜組織的生長, 控制肌層新病灶產生, 實現復發率低的目的[5, 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術前子宮體積大小、病程、年齡、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 , 在手術時將子宮腺肌癥病灶徹底清除, 盡可能減少肌層病灶數量, 有效控制復發率。
綜上所述, 子宮腺肌癥患者實施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臨床價值高, 即可降低復發率, 還可改善患者月經情況, 符合臨床需求, 獲得患者與醫師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蔣紅葉, 姚書忠, 陳淑琴, 等. 子宮腺肌癥病灶切除術治療子宮腺 肌病 59 例臨床分析.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1, 16(10):
788-790.
[2] 韓丹, 馮力民. 子宮內膜剝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病預后相關因素分析. 武警醫學, 2010, 21(1):40-42.
[3] 吳菲, 李光儀. 保留子宮血管的子宮切除術的研究進展.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09, 9(2):165-167.
[4] 張文英, 王曉萍, 李萍. 子宮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癥的 臨床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3):32-36.
[5] 牟慧芳, 王萍, 張同霞. 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子宮肌腺病效果觀察.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 2008, 2(6): 51-52.
[6] 彭燕蓁, 張瑋, 段華. 子宮體大部分切除術治療子宮腺肌癥的療效及術后復發因素分析.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2, 12(11):
1009-1011.
[收稿日期: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