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以毅 何春軍

【摘要】 目的 評價藥物罐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效果。方法 5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治療組患者采用藥物罐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拔罐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及不良發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0%, 高于對照組的7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為(17.31±
4.13)分, 與對照組的(17.65±3.81)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為(8.02±2.11)分, 低于對照組的(10.01±2.1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不良發應。結論 藥物罐能有效地治療急性腰扭傷,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急性腰扭傷;藥物罐;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75
急性腰扭傷是骨傷科常見病、多發病, 屬于中醫“腰痛”的范疇, 作用機理是腰部軟組織受外力作用產生的急性撕裂傷, 常發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強力收縮時。急性腰扭傷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著點、骨膜、筋膜和韌帶等組織撕裂[1]。腰扭傷患者疼痛劇烈、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在最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癥狀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西醫治療急性腰扭傷不外乎口服止痛藥、臥床休息、封閉治療、手術治療等, 治療方法十分被動, 不僅受制于止痛藥物的副作用, 而且治療時間長、病情恢復慢。中醫療法治療本病具有明顯優勢, 有安全、療效可靠等優點。本院采用中藥藥物罐治療急性腰扭傷取得不錯療效, 選擇2018年1~7月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比分析了藥物罐與普通拔罐療法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7月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骨科門診收治的5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治療組患者平均年齡(38.32±4.31)歲;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39.51±4.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依據1994年國家中管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①多見于青壯年, 有明顯的腰部扭傷史;②腰部疼痛劇烈, 活動受限, 強迫體位;③腰部肌肉痙攣, 或可觸及硬塊, 有明顯壓痛點;④X線攝片檢查排除骨折和其他嚴重內科疾病。
1. 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 且患者病程<2 d;②年齡16~50歲, 性別不限;③排除異常X線征改變;④排除先天性缺陷。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伴有器質性病變、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③伴有腰椎不穩定、腰椎間盤突出癥、強直性脊柱炎、骶骼關節炎患者。
1. 4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采用藥物罐治療。將本院常用骨科協定外洗1方(由廣海桐皮、防風、荊芥穗、威靈仙、桂枝等組成, 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效)放入煎藥鍋內, 加水2000 ml浸泡15 min, 先用武火煎開, 再用文火煎15 min。
將竹罐放入中藥湯劑中蒸煮, 帶竹罐吸收中藥成分。煮熱后將藥物罐拔于患處, 留罐15 min, 早晚各1次, 3 d為1個療程, 連續治療1個療程。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拔罐治療, 2次/d, 3 d為1個療程, 連續治療1個療程。
1. 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及不良發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判斷:治愈:腰部疼痛消失, 脊柱活動正常;好轉:腰部疼痛減輕, 脊柱活動基本正常;未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0%, 高于對照組的7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 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為(17.31±4.13)分, 與對照組的(17.65±3.81)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為(8.02±2.11)分, 低于對照組的(10.01±2.1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不良發應。
3 討論
急性腰扭傷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 本病多發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及長期從事彎腰工作的人員和缺乏鍛煉者。西醫病理認為, 急性腰扭傷多發生在腰骶部, 腰骶部是脊柱運動的樞紐, 身體的重力和外部的壓力大多集中在這些部位, 故該部位容易受傷, 損傷后局部組織出現滲血, 形成血腫, 會產生疼痛、肌肉痙孿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常因為形成癱痕、粘連轉變為慢性腰痛。
《黃帝內經》是目前已知最早記載腰痛的文獻, 其認為腰痛的病因是由于外傷、勞損或者感受風寒濕邪, 或體虛肝腎不足。《丹溪心法·腰痛》曰:“腰痛主濕熱, 腎虛, 瘀血, 挫傷, 有痰積”。可見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卒然受暴力損傷, 或搬重物, 或用力過度, 或腰部姿勢不當等所致, 腰部局部經氣運行受阻, 氣血瘀滯局部的病理變化, 病機為跌閃腰筋, 而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或是由于肝腎不足, 經脈失養而產生腰痛。
中醫治療急性腰扭傷等軟組織損傷疾病歷史悠久, 有許多獨特療法, 如中藥熏洗、中藥內服、中藥貼敷、中藥滲透等, 長期的臨床使醫家制作了多種劑型以適應不同的治療方法。劉娟[2]運用局部壓痛點刺絡拔罐法及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 收獲滿意療效。鄧守沛[3]使用一種用牛膝和蜂蜜制作的膏劑外用治療急性腰扭傷, 治療效果顯著。焦良山等[4]根據辯證選取委中穴行拔罐放血治療, 療效顯著、易于操作。以上治療方法的見效也說明了中醫療法不僅操作簡單方便、而且療效好、花費少, 患者易于接受, 臨床容易推廣。
中醫認為通過拔罐治療有實現扶正祛邪、開泄腠理的功效。通過罐內負壓的作用將物理的刺激和負壓拔罐所產生的吸拔力作用于經絡穴位上, 可使皮膚充血, 毛孔擴張, 促進機體排出病理產物, 疏通經絡。通過拔罐對人體的皮膚、經絡的吸拔作用, 可以鼓動經脈氣血, 使氣血更好滋養四肢臟腑, 振奮虛衰的臟腑, 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 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增強體質的功能、疏通氣血經絡的目的 [5]。
中藥藥物罐療法相傳是神醫華佗發明的, 是拔罐法與中藥療法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 [6]。它是以竹罐或木罐為工具, 經浸泡藥液煎煮后, 利用高熱排除罐內空氣, 造成罐內負壓, 使竹罐吸附于穴位, 即可起到拔罐時的溫熱刺激和機械刺激作用, 又可發揮中藥的藥理作用。具有活血、通絡、化瘀、滋養等作用, 形成完整有效的中醫特色療法[7]。
藥罐療法具有拔罐、藥物治療、熱療的三重效果, 即有拔罐療法、熱療的物理治療效果又有藥物滲透治療的生化效果, 取拔罐和藥物治療之長。是三法合用的中醫療法, 該方法可有效地緩解腰部疼痛, 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0%, 高于對照組的7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為(17.31±4.13)分, 與對照組的(17.65±3.81)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中醫癥候積分為(8.02±2.11)分, 低于對照組的(10.01±2.1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不良發應。
綜上所述, 藥物罐能有效地治療急性腰扭傷,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軍, 唐東聽, 宋鐵兵, 等. 孫氏筋傷手法脈系源流追溯考究.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07, 15(3):51.
[2] 劉娟. 刺絡拔罐配合針刺運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療效觀察.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23(12):1499-500.
[3] 鄧守沛. 牛膝膏治療急性腰扭傷. 中國民間療法, 2016, 24(2): 67.
[4] 焦良山, 蘇建華. 刺血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10例. 湖南中醫雜志, 1998, 20(5):228-229.
[4] 于志強, 徐琳. 刺絡拔罐治療腰痛的研究進展習.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11(7):1031-1033.
[5] 陳筑芳, 邱德文, 付文心, 等. 罐療及其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01, 23(1):1-3.
[6] 鄧詠詩. 刺絡藥罐法治療急性筋病案例分析.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6, 7(5):25-27.
[7] 程先明. 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2, 31(18):29-30.
[收稿日期: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