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玲 賴碧瑩 梁燕芬 覃燕飛


【摘要】 目的 探討SBAR模式在急診患者轉運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8~9月100例急診轉運患者作為對照組, 采用傳統口頭交接方式;選取2017年10~11月100例急診轉運患者作為觀察組, 采用SBAR模式自制轉運交接單交接方式。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交接時間、患者滿意度、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3.00%低于對照組的10.00%, 交接時間(17.00±0.91)min短于對照組的(25.00±0.98)min, 患者滿意度89.0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患者轉運交接中使用SBAR模式能夠有效縮短交接時間, 規范交接流程, 保證了患者安全, 提高了滿意度。
【關鍵詞】 SBAR;急診;轉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79
Application of SBAR in transporta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 ?LIANG Ya-ling, LAI Bi-ying, LIANG Yan-fen, et al.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Zhaoq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SBAR mode in transporta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transporters in August - Sept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handed over by traditional method and 100 emergency transporters in October - Nov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handed over by self-made transfer order of SBAR mod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hand-over time, patient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of ward nurses to emergency nur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s 3.00% than 1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shorter hand-over time as (17.00±0.91) min than (25.00±0.98) mi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igher patient satisfaction as 89.00% than 7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satisfaction of ward nurses to emergency nurs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SBAR mode in transporta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hand-over time, standardize the handover process, ensure patient safety and improve their satisfaction.
【Key words】 SBAR; Emergency; Transportation
急診科往往是醫院接診的首診科室, 人流量大, 危急重患者比例極高, 病情變化迅速, 工作強度大, 要求醫護人員高速、有效工作, 盡可能提高診治的準確性, 避免不良事件發生。在患者轉運過程中, 交接安全尤為關鍵, 患者隨時可能出現病情加重, 心跳、呼吸驟停等危及生命等情況。為了提高轉運效率及安全系數, 降低差錯風險, 急診交接和轉運需要科學化和規范化。本研究在2017年10~11月本院100例急診患者轉運交接中, 采用SBAR模式自制轉運交接單, 收效良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9月100例急診轉運患者作為對照組, 選取2017年10~11月100例急診轉運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急診科收治需轉入病房的患者;年齡18~65歲。排除標準:精神類疾病患者;理解、閱讀、表達障礙患者。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口頭交接方式, 觀察組患者采用SBAR模式自制轉運交接單交接方式, SBAR模式主要包括4個方面:situation(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主要問題等)、background(既往史、手術史、藥物使用史、過敏史等)、assessment(生命體征、查體、輔助檢查等)、recommendation(轉運過程是否安全、病情觀察、治療意見、預后評估等)。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交接時間、患者滿意度、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情況包括患者身份信息完整性、交接內容全面性、病歷資料完整性3個方面, 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問卷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確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交接時間、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3.00%低于對照組的10.00%, 交接時間(17.00±0.91)min短于對照組的(25.00±0.98)min, 患者滿意度89.00%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病房護士對急診護士滿意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SBAR是由Singh[1]等為了使急診患者轉運交接更加規范化而提出的一種溝通模式。它可以廣泛應用于同一醫院不同科室、不同醫院或醫院與社區間的轉運交接中, 能簡單有效、迅速明了地體現患者基本病情, 不僅提高轉接的質量, 保證了醫療安全, 而且為接受者提供及時、可靠、有效及清晰的信息。其實, 最初, SBAR是由美國海軍開發的并應用于核潛艇作業中, 也被應用于航天工業領域。上述兩種領域均需要嚴苛的縝密思維, SBAR的應用更從側面說明其科學性。SBAR應用于醫學領域, 從現狀到背景到評估到建議, 是SBAR的核心內容, 這種結構體系覆蓋了患者的基本資料、癥狀、治療情況、護理措施、診療意見和建議等, 使交接內容一目了然, 交接環節有章可循, 大大避免了人為因素所致的盲目性、隨意性特點[2]。
在我國, 尤其是大陸地區, 轉運交接均以口頭交接和護理記錄單為主, 護士容易忘記交班內容, 回憶搶救過程會增加耗時, 容易發生遺漏、錯報、混淆等, 醫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問診, 掌握第一手臨床資料, 當中存在交接不清、側重點不明確等情況, 有可能耽誤搶救時機, 直接影響患者安全。傳統口頭交接只有患者的急診病歷, 發病時間、內容、癥狀等信息不全面, 不及簡潔的表格, 且急診病歷多由醫生書寫, 護士對患者的關注欠缺, 導致護士對患者的整體情況不了解, 對病情的觀察不全面, 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危急重癥無法做出迅速的判斷。建立行業內通用的SBAR溝通模式轉接單, 由護士填寫, 能以文書形式記錄側重點, 促使責任護士能全面評估患者病情, 有利于轉運過程中對病情的觀察, 能及時分辨病情變化、快速分析及反應, 不至于耽誤急救時機。同時, SBAR方便核實雙方溝通是否含糊或缺漏, 往后又可以作為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3], 有助于轉接單的優化。在國際上, 執行標準化的溝通交流, 可有效提高交接質量, 減少、消除安全隱患[4]。SBAR模式具有結構性、一致性、優先性、綜合性的特點, 可以提高急診護士的評判思維和預見思維[5]。在SBAR的使用滿意度上, 急診護士大多認為交接單簡單實用, 條理清晰, 可操作性強, 避免了大量的文字書寫, 可操作性強。病房護士認為交接單條目簡潔, 邏輯性強, 有利于接收患者病情信息, 交接過后可作為存檔反復閱讀。從患者及家屬的角度上看, 傳統口頭交接因溝通內容零散、溝通雙方的文化理解差異、溝通方式等常常呈現出專業性不足的印象, SBAR模式就很好地規避上述現象, 使得交接過程更加流暢, 體現職業專業性, 達到更好的滿意度[6-8]。
基于SBAR溝通模式擬定的轉接單在急診患者的轉運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轉接單為紙質材料, 存檔、易損、遺失、查找受限等問題仍待完善并解決, 電子版轉接單的建立、查閱是今后探討和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 急診患者轉運交接中使用SBAR溝通模式有效縮短交接時間, 規范交接流程, 保證了患者安全, 提高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Singh R, Roberts AC, Singh A, et al. Improving transitions in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care using a paper or web-based journal.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011, 2(2):6.
[2] 張軍花, 鐘奕, 馮嵐. 手術室及病房護士共同參與骨科手術患者皮膚管理的效果. 護理學雜志, 2016, 31(16):16-17.
[3] 費杏珍, 孫麗麗, 鄧仁麗, 等.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診患者轉運交接單的設計和應用. 護士進修雜志, 2016, 31(3):229-232.
[4] Riesenberg LA, Leitzsch J, Little B W. Systematic review of handoff mnemonics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 2009, 24(3):196-204.
[5] Willingham M, Eden T. Can You Hear Me Yet?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 Oncology Nursing Forum, 2007, 34(2):517-518.
[6] 孫遲. SBAR溝通模式在急診危重病人轉運交接中的應用. 全科護理, 2017, 15(18):2247-2249.
[7] 王海燕, 沙玲, 馬濟芬. MEWS評分聯合SBAR溝通方式在急診科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交接中的應用. 當代護士旬刊, 2016(10):
124-126.
[8] 蔣國娥, 范志紅, 趙輝, 等. 自制SBAR式交接表用于急診患者轉運. 護理學雜志, 2015, 30(5):53-55.
[收稿日期:20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