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宋衛東

【摘要】 目的 探討快速康復治療對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方法 81例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 依照治療方式不同分成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快速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治療前后腫瘤標記物水平。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癌胚抗原(CEA)、胃癌抗原(CA724)和腸癌抗原(CA199)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691、0.310、0.191, P=0.246、0.379、0.424>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CEA、CA724、CA199水平分別為(14.8±1.5)μg/ml、(61.8±4.9)U/ml、(152.6±8.1)U/m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9±
2.1)μg/ml、(68.5±5.2)U/ml、(187.4±10.5)U/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0.131、5.969、16.726, P=0.000、0.000、0.000<0.05)。結論 在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治療中應用快速康復治療方案, 既利于改善各項手術指標, 也在降低腫瘤標記物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值得展開更為廣泛的應用。
【關鍵詞】 胃腸道惡性腫瘤;快速康復治療;腫瘤標記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106
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一些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 胃腸道惡性腫瘤是常見的胃腸道病變, 對現代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有著嚴重影響。現階段臨床多采用放化療輔助外科手術的方式進行該疾病的治療, 以延長患者生存期。近些年來, 醫療技術水平迅速上升, 快速康復理念也在胃腸道疾病的治療中得到推廣應用, 使得治療工作更加安全有效[1]。為此, 本院對收治的部分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快速康復治療, 取得了明顯成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81例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 女18例;年齡28~75歲, 平均年齡(54.2±7.6)歲;病程0.4~4.8年, 平均病程(3.2±0.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女21例;年齡30~77歲, 平均年齡(54.5±7.8)歲;病程0.5~
5.0年, 平均病程(3.0±0.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符合胃腸道惡性腫瘤診斷標準[2];②年齡25~80歲;③無研究所用治療方案禁忌證;④患者自愿參與, 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嚴重異常者;②合并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病變者;③正在接受其他治療或近期有過其他治療者;④精神病患者或其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快速康復治療, 具體如下。術前無需禁食、禁飲, 晚間飲用750 ml濃度為13%的葡萄糖水, 術前3 h飲用350 ml同樣濃度的葡萄糖水;根據患者具體病癥選擇全身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方式, 手術為微創小切口方案, 對術中補液量和輸液速度進行嚴格控制;術后無需減壓引流, 也無需留置導尿管;但行直腸癌手術者需留置導尿管72 h。根據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止痛手段, 疼痛劇烈、難以忍受者可給予適量鎮痛藥物。根據患者胃腸道功能制定合適的飲食方案。術后當天可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進行翻身和適當的四肢活動, 次日可協助指導患者下床活動, 2 d后停止補液。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 同時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胃癌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724, CA724)和腸癌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199, CA199)等腫瘤標記物指標水平進行對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記物水平對比 治療前, 對照組患者CEA、CA724、CA199水平分別為(24.2±2.5)μg/ml、(79.4±4.2)U/ml、(254.2±9.6)U/ml;觀察組患者分別為(23.8±2.7)μg/ml、(79.1±4.5)U/ml和(254.6±9.2)U/ml,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691、0.310、0.191, P=0.246、0.379、0.424>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CEA、CA724、CA199水平分別為(14.8±1.5)μg/ml、(61.8±4.9)U/ml、(152.6±8.1))U/m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9±2.1)μg/ml、(68.5±5.2)U/ml、(187.4±10.5)U/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0.131、5.969、16.726, P=0.000、0.000、0.000<0.05)。
3 討論
胃腸道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 起病隱匿, 發病初期缺乏典型癥狀, 多數患者得到確診時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 既增加了病情的嚴重性, 也使得臨床治療工作更加復雜。對該疾病的治療, 通常以抑制腫瘤生長、控制疾病發展進程、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為目的。外科手術是胃腸道惡性腫瘤治療中應用普遍的醫療方案, 盡管該方式在切除病灶、治療疾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它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這就需要臨床工作者采取科學規范的手段, 在確保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 促進患者快速好轉[3]。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是本世紀初丹麥學者提出的, 它指的是優化整合術前、術后和術后的治療與護理工作, 合理利用多學科內容, 以實現減少患者不適感, 降低應激反應, 縮短患者術后排氣時間,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目的[4-6]。該理念目標通常需要依靠麻醉、微創手術操作和圍術期護理3個環節來實現。在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治療中應用快速康復治療手段, 其優勢體現在:術前給予患者葡萄糖, 可刺激胰島素分泌, 降低低血糖發生風險;選用全身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 可使患者迅速清醒, 減少麻醉導致的并發癥;輸液速度和輸液量的控制能夠維持患者代謝和生理功能的穩定性;術后及時對患者進行營養供給, 可在加快傷口愈合速度的同時刺激胃腸黏膜細胞的增殖與修復[7, 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CEA、CA724和CA199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691、0.310、0.191, P=0.246、0.379、0.424>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CEA、CA724、CA199水平分別為(14.8±1.5)μg/ml、(61.8±4.9)U/ml、(152.6±8.1))U/ml,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9±2.1)μg/ml、(68.5±5.2)U/ml、(187.4±10.5)U/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0.131、5.969、16.726, P=0.000、0.000、0.000<0.05)。證明快速康復治療可降低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腫瘤標記物水平。
由于臨床醫護人員未能充分認識到快速康復理念的臨床應用價值, 或受醫療技術水平的限制, 現階段快速康復理念未能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
綜上所述, 給予胃腸道腫瘤患者快速康復治療方案, 可在改善手術指標同時降低腫瘤標記物水平, 值得在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展開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瑩, 吳春曉. 中國75歲以上老年人胃腸道惡性腫瘤流行狀況和發展趨勢.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6, 19(5):481-485.
[2] 梁子君, 賴瑾瑜, 陳沛芬, 等. 超聲雙重造影用于診斷胃腸道腫瘤良惡性的臨床價值分析. 中國醫藥科學, 2016, 6(13):171-174.
[3] 許國定, 孫興, 劉錦新, 等. 快速康復治療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的應用. 微創醫學, 2017, 12(1):57-60.
[4] 傅平, 周凱, 洪華章, 等. 快速康復外科在老年胃腸道腫瘤圍術期中的應用.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 53(3):29-31.
[5] 陶凝.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婦科惡性腫瘤手術的臨床應用研究. 廣西醫科大學, 2015.
[6] 晏麗華, 范珺, 姚麗鳳.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在胃腸道腫瘤患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20):2917-2919.
[7] 何敏琪, 韓偉, 周瑞仁, 等.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胃腸道腫瘤手術麻醉的應用.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2, 29(4):535-537.
[8] 趙紫罡, 王衛, 楊瑞, 等. 多學科合作模式下快速康復外科在胃腸道腫瘤圍手術期中的應用. 中國腫瘤, 2012, 21(8):624-626.
[收稿日期: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