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點問題,提出增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措施,即構建“校-院-班-寢”四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搭建多角度、多平臺、多層次的健康教育體系,彌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板。
關鍵詞:“校-院-班-寢”;四級;大學生
從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工作體系,基本上只覆蓋到班級這一層,而沒有深入到寢室。寢室是學生心理危機信息最重要的來源,寢室室長是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中堅力量,良好的寢室環境、寢室人際關系是心理危機學生恢復心理平衡的重要條件。在目前的高等院校,關于學校、院系、班級一級在這一工作體系中的作用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面較為充分的重視,而有關寢室一級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發揮,則無論是在研究上還是實踐上都相對不足。因此,圍繞“如何構建四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等核心問題,聚焦拓展高校“校-院-班”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從實際出發考慮,將寢室納入教育體系當中,將寢室作為學生心理信息管理的基點,形成“校-院-班-室”四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與機制,無疑是一種創新。這也是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切實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構建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長效機制,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等工作的內在要求。
“校-院-班-室”四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創立,也進一步厘清了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的工作重點與難點。近年來,高校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并且在運行中作用已經得到了良好的發揮。不過,通過這一體系還存在各層級主體問職責不明確.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無法滿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明晰各層級角色定位,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努力形成積極互動,有效合作的關系,充分發揮心理健康網絡體系的作用,成為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有成效的重要課題。
由此,我們找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實踐新舉措。依托高校心理中心等相關高校實踐,探索構建了高校四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踐模式及方法,提出以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學校層面:以課堂教學及網絡教學為基礎輔以個體咨詢及團體輔導為補充,具體為:以針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為面,以學生心理特殊性成立相關成長團輔為點,再輔助以心理專題講座,從不同層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院層面:1)從大一到大四,持續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有主題活動,對點幫扶等(大一重點在新生適應,大二重點在學業推進,大三重點在戀愛問題,大四重點在就業考研);2)加強對學院心理特殊群體的識別、關注及教育工作,一對一進行幫扶;3)結合學院專業學習對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調試及幫助;4)加強學院心理工作隊伍的專業培訓。
班級層面:1)結合安全教育、考試主題、大學生價值觀等開展主題班會教育;2)發揮輔導員及班級心理聯絡員的作用,開展班團活動,識別危機學生并進行幫扶。
寢室方面:1)以寢室為基點,建立學生心理危機信息分級分層報告制度。寢室長需要每個月將本寢室的心理信息向輔導員以及學院心理健康中心報告。在緊急情況下,寢室長應該直接向學校心理教育中心報告。真正做到了“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2)建立和完善寢室長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制度。高校每學期都制定寢室室長培訓計劃,以每月一次的頻率對寢室室長進行持續性地專業培訓,效果顯著。3)高校每學期開展以寢室為單位 “寢室團體沙盤”活動,開展“陽光心理 和諧人際”的系列團體輔導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向學生普及人際交往知識,進行人際交往能力和技巧的訓練,幫助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提高寢室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有利地促進良好寢室人際關系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蔡寶鴻,齊平.國內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較[J].科技信息,2011(28):64-64.
[2]鄧雪,牛宏偉,魏偉,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2(35):4-4.
[3]惠筱,馬小惠,孫一方.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以延安大學為例[J].亞太教育,2016(21):246-246.
[4]王明霞.論宿舍人際關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才智,2012(21):232-232.
作者簡介
周明(1987-),男,漢族,重慶人,助教,心理學碩士,重慶工商大學學生處,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