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學好一門課程的敲門磚,也是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這門課程兼具科學性和實用性,它的教材選取也是十分重要的。針對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現有教材都各具特色,那么哪本教材是適合的呢?本文選取了四本中外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從寫作目的、組織結構和內容創新之處三方面進行比較,以期為大家選擇教材以及教材編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教育研究方法;教材比較
教育要改革發展,必須有教育科研工作的配合。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是十分迫切的任務,選擇正確的教育科研方法,教育事業才能事半功倍地發展。因此本文選取當代很具代表性的四本中外教材:裴娣娜1995版《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袁振國2000版《教育研究方法》、孫亞玲2009版《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以及美國威廉·威爾斯曼2010版《教育研究方法導論》進行比較,幫助讀者選擇適合的書籍。
1 寫作目的比較
要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的最佳途徑就是看它的前言和后記。所以本研究根據4大書目的前言和后記對寫作目的進行了比較。
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是她在教授教育研究方法課后依據自講稿整理修改而成的,它既是教學小結也是與同仁學習的結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在國內外的教育研究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教育研究方法學科體系。
袁振國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后記寫到本書是教育部“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和課程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它的實用性體現在列舉了很多成熟的教育研究案例,并附上了大量數據圖、表,所以適用對象是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員。
孫亞玲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在前言說明本書可為學習教育科研方法的師范院校生提供指導、又把本書作為工具的讀者提供操作指南、同時對于在本學科繼續深入研究的讀者以及有教育研究興趣的中小學教師指出方向和課題。
威廉·威爾斯曼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的寫作初衷是服務于教育學專業研究生的需要,但是它作為一本導論,同樣適合于任何讀者的研究方法入門學習,對于作研究的本科生也是非常有用的,相關學科領域的學生也可使用,最后它也可作為專業參考書獨立使用。
總而言之,縱觀不同時期這些研究者編寫的教材,它已從專門論述理論,而逐漸轉變為既為讀者提供指導,同時又為愿意在本學科領域繼續深入的其他讀者和中小學教師服務,說明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以及針對性變強。
2 組織結構比較
縱觀這四本教材的目錄,可以看出它們的結構體系大致是相同的,但是本研究要比較的是它們在編排上的一些細小的不同。
裴娣娜版教材總共分為四編十五章,第一編論述的是教育研究一般原理。第二編是研究的構思與設計。第三編是教育研究基本方法。第四編是教育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評價結構框架,介紹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報告的撰寫與評定,研究隊伍的組織與研究者基本素質(其他教材沒有涉及)。這種編排方式為后續的教材編寫提供了范式。
袁振國版教材以章節的形式按照專題進行排列,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為基本思路,詳細介紹了實驗研究(第五章)、調查研究(第七章)、文獻研究(第九章)、比較研究(第十章),并且增加了實地研究方法(第十一章)和行動研究(第十四章)。值得注意的是袁振國版第十三章是兩個案例(國外國內各一個),可幫助讀者了解各個方法的具體操作。
孫亞玲版教材的章節的形式大致也是遵循教育研究的概述、實施過程和數據統計分析、成果撰寫的結構框架。分章介紹了教育研究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和方法,同時刪除了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等內容。而且每章最后都附有相應的練習題和主要參考文獻,這是前兩本教材所沒有的。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前兩本教材,它有專門的章節來介紹統計方法和SPSS軟件的應用。
威廉·威爾斯曼版教材分為三個部分:研究過程、研究設計、研究工具。這種分類使全書脈絡既清晰明了又完整全面。這本教材相比國內的教材其所包含的內容是最全的,無論是從研究方法的種類還是對數據分析統計的介紹以及每章最后的小結、核心概念、練習、注釋都做得非常完美。而且它的附錄包含了練習答案,這是其他三本教材所沒有的,同時也增加了研究方法術語匯編。
3 內容創新之處比較
本文之所以選擇這4本書,是因為在這近20年間它們在不同的時段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同時教育研究也在發展,所以相關教材在內容的書寫上,也會有自身的創新之處。
裴娣娜版教材的創新點是首次把“教育研究的基礎術語”作為一個章節進行詳細敘述的。眾所周知,專業術語是學習一門課程的基礎,只有弄懂了基礎原理,研究者才有可能在科學的指導下完成研究,也能使讀者對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一個初步的理解。
袁振國版教材相對裴娣娜版教材新增了“準實驗研究”、“比較研究”和“實地研究的方法”這三部分,不僅豐富了教育研究方法,而且方便了研究者在直接觀察活教育動中得到第一手的資料。此外本書另一大特色是案例多,通過大量例子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應有理論知識。
孫亞玲版教材的創新之處是加入了“教育敘事研究”、統計方法和SPSS軟件的使用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書中提到教育敘事的實際意義在于將別人的理論引入自己的實踐中,用理論指導行動,行動反饋后再修改理論,最后形成與自己親身實踐相融合、匹配的方法指導。SPSS是一種統計分析軟件,廣泛應用于教育、心理等領域。著錄規則敘述了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順序、符號、各個著錄項目的著錄方法以及參考文獻在正文中的規范,給讀者提供了范例。
威廉·威爾斯曼版教材是最具全面性的,同時它又有自己的創新點:首先,他強調計算機在現代教育研究發揮的重要作用。舉例計算機在檢索、定性研究、數據分析方面的運用,并將這些方法滲透到具體的章節之中。其次,它引入了人種學研究和德爾菲法。最后,它提出了研究中倫理和法律問題的思考,介紹了《共同章程》(用以評價和批準研究方案的條例),從法律層面提醒研究者應該遵循被試同意、機密性原則以避免對人造成傷害。
4 結論
通過4本教材比較可以看出,雖然我國教育研究教材也在與時俱,比如孫亞玲版有涉及SPSS統計應用,刪除過時的“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和“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但是我國與國外的教材還存在許多差距,威廉·威爾斯曼的書已出到第九版,從內容選取和結構編排上已有很大改進,相比我國教材的出版幾乎停留在10年前,許多內容已過時是需要作者進行刪除和改進的。基于以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內教材進行改進:
內容組織上,應注意整體框架的開放性、時代性和民族性,還應突出思維的邏輯性和科學性。避免盲目地將國外的理論進行移植和組裝。在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基礎上,把一些具有我國本土特色的理論知識納入框架內。
內容選取上,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便于研究者在遇到新問題時有方可循。需要特別重視統計學知識在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教材要避免理論的堆砌,可以采取既專業又通俗易懂的寫作風格,再加上合適的例子幫助讀者理解。
價值取向上,作者應說明研究當中應該注意倫理價值,特別是定性研究中的倫理問題,同時告誡研究者遵循法律法規,不能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強行要求被研究者的配合。總而言之,教育研究的焦點必須是教育,教育研究的最重要的職能是幫助教師、行政人員和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目的在于改進教育過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孫亞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威廉·威爾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龔蘇憶(1996-),女,江西新余,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