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劉夢瑤
摘 要:與非科技文體相比,科技英語具有詞義多、長句多、被動句多、詞性轉換多、非謂語動詞多、專業性強等特點,因此科技文體的翻譯也有別于其他文體的翻譯,本文試歸納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科技翻譯課堂中翻譯實踐的應用,探討功能對等理論在科技翻譯中的指導作用,以期為今后的科技翻譯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科技文;科技翻譯
1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科技英語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科技文通常具有自己相應的詞匯和語法特點,詞匯特點表現為大量使用專業詞匯、復合詞、縮略詞及利用前后綴生成的派生詞。(董爽,2012)。所以從事科技翻譯需要譯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儲備、對相關領域前沿動態敏銳的洞察力、熟悉各種翻譯硬、軟件和網絡資源工具及擁有較好的語言功底(范武邱,2012)。
除此之外,恰當的翻譯指導策略對于成功翻譯科技文體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譯文要從語義到語體使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從而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本文探討功能對等理論在科技翻譯中的指導作用,以期為今后的科技翻譯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2 功能對等理論在課堂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本章歸納總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科技翻譯課堂中翻譯實踐的具體應用,分析如何實現從源語到目的語的轉換,如何實現表層———深層———轉換———深層———表層的模式轉換,如何能夠實現譯語與源語在功能上的對等。
2.1 表層和深層結構的互相轉換
Eg1. Nearly all industrial robots have mechanical joints tha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one of five types: two types that provide translational motion and three types that provide rotary motion.
譯文:幾乎所有的機器人都有機械關節,這些機械關節可以分為五類,兩類進行平移運動,三類進行旋轉運動。
按譚衛國所講,科技文本的翻譯過程分為理解、轉換、表達、校核四個過程,(譚衛國,2009)。那么我們在翻譯這句話之前,就要分析理解源語的深層結構。“ joints” 的深層結構是“連接,接頭”,“mechanical joints”直譯譯為“機器接頭”,但是既然作為機器人身上的某一部位,這樣翻譯顯然不恰當,而將這一深層結構用“機械關節”這一目的語實現其表層結構的傳達更為恰當。 “ two types that provide translational motion and three types that provide rotary motion.” 這句話的深層結構是“兩類提供平移運動,三類提供旋轉運動。”但如果將深層結構直接表達出來,這樣不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不如將其用再用一種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表層結構翻譯出來,譯為:“兩類進行平移運動,三類進行旋轉運動。”
2.2 形式、語義及文體的對等
Eg2. These two individuals, the producer and the recipient of language, or as we may more conveniently call them,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and their relations to one another, should never be lost sight of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nd of that part of language which is dealt with in grammar.
譯文:要想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語言的語法問題,有兩個要素非常之關鍵,即語言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講話人和聽話人,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
科技文體的翻譯要求譯文與原文在形式,語義和風格上的對等(莎日娜,2011)。當譯語與源語的形式和內容存在很大差異時,可以借鑒奈達的主張,即 “形式應讓位于內容”(奈達,1969)。因此,科技文本翻譯需要在對等理論的指導下來處理,犧牲源語的“形式”。
以上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英語中“ the producer ... another,”作為插入部分,是對“two individuals”的解釋說明,如果嚴格按照源語的形式,譯文應譯為“要想理解語言的本質以及語言的語法問題,兩個要素——語言的發出者和接受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講話人和聽話人——以及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不容忽視。”,但是這樣的表達不符合科技文體邏輯清晰、文字簡潔的特點,更不符合漢語的表述方式,漢語是意合語言,竹節式的句式自然流暢的表達信息,所以例子中的譯文,這樣才能使譯文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信息,便能最大限度的實現譯文在功能上與原文的對等。
2.3 功能對等
Eg3:The growing feelings of alienation from writing and reading, which schoolchildren and people of all ages are experiencing and expressing through their everyday behavior, are signs and symptoms of a profound historical, social, techn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hange.
譯文:學齡兒童以及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在經歷著閱讀寫作異化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寫作越來越陌生,這其實是歷史、社會、科技和變革的象征和標志。
奈達以譯文同原文的近似度,區分出不同程度的對等:從最低層次到最高層次的功能對等(王華,2010)。可見功能對等是一個有程度范疇的相對概念,只要是在其程度范圍內的翻譯都是可取的。
如上例,筆者首次譯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表現就告訴我們學齡兒童以及所有其他年齡段的人正在經歷一種閱讀寫作異化感,他們對閱讀和寫作越來越陌生,這其實是歷史、社會、科技和進化的標志和象征”,從語義角度講,這樣翻譯可傳達出源語的信息,但是與例子中的譯文相比,例中譯文除實現了語義上的對等,還按照源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將其譯成由因到果的流水句,這樣便能使譯文讀者基本上能夠按照原文讀者一樣領會理解句子的意義。
3 結論
科技技術迅猛發展,對外交流日益廣泛,科技文文本翻譯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科技文本的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譯文要從語義到語體使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從而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
本文分別從表層結構、深層結構轉換,原文與譯文形式、語義和文體的對等方面,原文與譯文的功能對等方面闡述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科技文翻譯的指導作用。實踐證明功能對等理論對科技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Eugene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 J Brill,1969.
[2]董爽.功能對等理論下科技文翻譯探究——以谷歌翻譯和人工翻譯對比為例[J].品牌,2012(02):128.
[3]范武邱.科技翻譯研究近些年相對停滯的原因探析[J].上海翻譯,2012(01):34-38.
[4]劉金龍.科技英語:文體、范式與翻譯——方夢之《英語科技文體:范式與翻譯》評述[J].中國翻譯,2012,33(04):57-61
[5]莎日娜.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運用于廣告翻譯的可行性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0(06):130-133.
[6]譚衛國.英語科技文獻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7]王華.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標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07):70-71+105.
作者簡介
王文靜(1994-),女,滿族,河北省承德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劉夢瑤(1995-),女,漢族,河北省保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