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朝瓊
初中教學中,如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語文講授中來,就能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找到“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等價值觀的契合點,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將從“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這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題進行初探。
一、培養愛國情操,鑄就學生靈魂
有國才有家。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公民起碼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愛國這個詞能夠讓兒童一聽到它就激動得心跳,那就必須——形象地說——悉心耕耘兒童意識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種子來進行播種。”培育學生愛國意識,鑄就學生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與要求,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目標之靈魂。
二、垂范敬業責任,打造人生底色
古人有云:敬事而信。《禮記》中也曾有記載:敬業樂群等。敬業是一個道德的范疇,是人們在集體工作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的工作態度。
在現代的社會中,只有敬業,才能夠忠誠于一件事、執著于一件事,才能夠使得教師的全部精力全部投入到一件事情中。《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二條對愛崗和敬業做了明確規定,即“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差生。不得敷衍塞責。”這既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千百年來教師職業精神的優良傳統和美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根、立教之本。
三、鑄造誠信美德,指導和諧發展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顧炎武說:“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俗語也都是講“誠信”的。誠信就是誠實守信。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一個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的人必然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失去別人的信任。相反,守信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會使人產生敬意。誠信是初中生接觸社會、做人的基礎。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面對不良社會環境與道德氛圍對一些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沖擊,致使誠信缺失。教育現狀呼喚誠信教育。
四、培養友善意識,播種仁愛種子
友善為人,與人之間親近和睦、友好和善。友善是拉近人的距離、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前提,是社會風氣良好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很多圣賢之士都非常重視友善教育。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仁愛和友善。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也十分強調友善,主張“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一直以來,國家對加強公民友善意識培養問題十分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友善”與其他11個價值觀一道列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大膽創新,深入挖掘、科學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網絡在線的現代化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采用專題討論、問題探究、課堂辯論等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 合作的教學氛圍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逐步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