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使學生能夠對字詞句正確使用,此外,還應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讀寫結合是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的內容出發,設計與之相關的“寫”的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創作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不同年齡的學生性格特點不同,其讀寫結合的具體實踐方式也不同,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并使用適合自身的讀寫結合方式,這樣有利于發揮出這一閱讀模式的最佳效果。
一、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二者貫穿于全部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而讀寫結合是二者的完美融合,其重要性不可評估。作為一種語文學習方式,它一直被沿用,說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適用面也特別廣泛,如果使其成為一種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語感和寫作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有其特殊的地方,在教學方面其實非常困難,因為這是對學生固有的思維方式的規劃與重建,大量的閱讀有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寫作訓練有利于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很多的問題,最應該解決的就是閱讀品質的提升。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對閱讀量都有了一定的認識,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規定學生必須拘泥于小學語文課本的閱讀素材學習,并且會向學生推薦一些閱讀價值較高的圖書,其中包括童話故事、少兒刊物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對善惡的辨識能力非常差,他們正處在一個身心懵懂的狀態中,所以在向他們推薦圖書時必須謹慎,確保學生的閱讀具有正能量。此外,寫作能力的訓練也應該被充分重視,相較于閱讀量的積累,寫作能力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才會更加明顯,教師通過對文章的講解分析,學生才能汲取其中的養分,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三、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讀后感寫作。讀后感是指讀者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后,把具體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示用文字表達出來所形成的文章,主要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感想和情緒。學生在閱讀到優秀的文章之后,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讓學生自發進行讀后感的創作。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祖國珍寶被燒毀時的悲切憤怒,也可以在聽完文章的內容講解后,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交流彼此的感受,并且在課后寫下讀后感。課文中對圓明園被燒毀前的景物描寫深入人心,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讀后感寫作有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2.根據課文,進行仿寫。仿寫是指仿照例句寫句子,結構相似,且詞性對仗工整。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對教材中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感悟,并對教材中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學習。這一教學目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仿寫。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的教學時,當學生閱讀完整篇文章后,教師進行寫作手法的講解。這篇文章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非常值得學習,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自行描寫一處景物。仿寫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寫作手法的牢固掌握。
3.堅持書寫日記。日記是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將自己一天之中經歷的事情記錄到本子上,內容非常廣泛,可以寫人、狀物、寫景,非常有益于寫作經驗的積累。因為日記的寫作內容非常寬泛,所以日記內容的選擇成為一個大問題。一天之中經歷的事情非常多,記錄在日記中的應該是非常富含情感的內容,簡單地羅列發生的事情是無意義的。日記最大的魅力在于從生活中來感悟閱讀和寫作,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家長帶領學生去參觀一些旅游景點或者去做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然后讓學生進行日記的書寫。寫日記就是讀寫結合最完美的體現,學生通過將日常經歷書寫在日記本上,從而使得學生能夠自由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
小學語文階段的學習是終身學習的基礎,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須認真對待。讀寫結合這一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途徑,正確應用有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