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開放,外來節日不斷涌入,我國傳統節日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很多學生對“洋節”的興趣遠遠大于對傳統節日的興趣。而傳統節日越來越讓人覺得節日氛圍不濃,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傳統節日越來越淡漠。
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缺乏了解,對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也逐漸遺忘。但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階段將中華傳統節日與課程整合,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與重要意義。
那么,如何把中國傳統節日與課程進行整合呢?
一、挖掘節日內涵,與課堂教學整合
中國傳統節日有其獨特的內涵。學生如果在老師的帶領下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研究,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以語文學科為例:在語文教學中根據文本,有機結合節日素材,有助于學生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對于語文知識的拓展也具有深遠意義。我們可以給學生適當布置作業,搜集與中華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詞,再根據不同的節日對詩詞進行分類。
古詩中和節日有關的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元宵、清明、端陽、中秋以及除夕等節日。描寫元宵節的有唐詩《十五夜觀燈》、宋詞《青玉案·元夕》;描寫中秋節的宋詞有《水調歌頭》等。在對這些名篇進行誦讀的時候,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元宵節賞燈、清明節祭祖、端午節劃龍船、重陽節登高、中秋和除夕家人團圓的節日氣氛……這些節日都充滿了樂趣,展現出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絢麗多彩的魅力。所以,當這些流傳至今的古詩詞與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之間發生碰撞時,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于學生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們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節日知識,幫助他們積累漢語知識。例如,元宵節,教師可以用廚具在這一天帶領學生做元宵(湯圓),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們親身體會到了做元宵的樂趣,不僅加深他們對節日的印象,還讓他們在各種實踐中感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以此為指導,促使學生主動了解中華傳統節日,是培養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師在教學中結合這些優秀傳統節日的知識,作為教學的導入或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逐漸得到提高,語文寫作水平也會有長足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了傳統節日所弘揚的民族精神。
二、利用節日文化,與實踐活動整合
各類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喜愛及向往的課程,我們積極開展各類節日主題活動。在我國,節日的誕生常與人們的生活有關,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向往。借助學校在每學期布置的創新寒假作業活動,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民俗進行調查,了解相關活動,并作為拓展內容。比如,通過調查,學生了解到過春節時有“貼倒‘福字”“貼各類小紅聯”“拜年和送年”等習俗,讓學生通過走訪老人、查閱資料等形式對這些習俗加以了解。通過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在優秀作業展上向全校師生進行展示,這不僅讓學生們了解這些習俗所表達的美好祝愿,還為學生今后開展更多的節日實踐活動奠定了基礎。又如:在學校每年的科技月中,調查傳統節日的習俗蘊含哪些科學常識,在科技小成果展示會上展示。如合肥每到春節有“打香禪”的習俗。打香禪就是預先把鐵鍋或木炭燒紅,然后將木炭或鐵鍋在每個房間背角處,澆上食醋,俗稱“祛邪”。這一節日文化也蘊含著科學常識,就是用食醋在燒紅的鐵鍋或木炭上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霧,來凈化空氣,消毒滅菌。又如端午節有插艾葉的習俗,冬至有吃面條的習俗,并有諺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針對這些節日習俗背后蘊含的科學道理,讓學生成立探究小組,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實踐活動。
中華傳統節日是歷史的積淀,也承載著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的情感與精神的體現。在小學課程中整合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逐步宣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中的深厚內涵,逐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為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們的閱讀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