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燕
自古以來,我國的教育就以德為重,以德為先。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若能將之滲透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德育教育也在無聲無息中得到了提高。而學校自主開發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活動中也蘊含許多德育教育的好時機。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指出:“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下面就我校在校本課程實踐活動中德育教育的實施,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校本課程活動活動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開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學生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校本課程活動中的自主閱讀課程在滲透理想信念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在自主閱讀課上,開展“中國英雄專題”“紅色專題”“中國夢專題”,指導學生閱讀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近現代革命故事、改革開放中的感人故事等,在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讀后感、手抄報、讀書筆記等形式將自己在閱讀中的感受反饋出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改革開放歷史,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文化,培養學生對國家的熱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校本課程活動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
(一)開設經典誦讀必修課。經典誦讀教材選取《弟子規》《千字文》《增廣賢文》《論語》等優秀的蒙學名篇及小學階段要求背誦的優秀古詩詞,學生在誦讀的同時也內化于心,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
(二)開設國學藝術選修課。設立“書法”“傳統器樂”“國畫”“剪紙”“象棋”“中國結”等國學藝術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修,在選修課中學習一項中國傳統“才藝”,品味中國古人“琴棋書畫”的藝術修養。
(三)組織國學經典實踐活動。每學期確保實施一次游學活動或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讓學生能夠以各種方式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了解傳統文化的淵源、發展、精神,提高文化素養。
三、校本課程活動中生態環保教育的實施
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金匠”“陶藝”等課程。在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滲透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在“小金匠”課程中,學生了解了舊時冶煉黃金對環境的破壞,與此同時開展大氣、土地、水、糧食等資源的基本國情教育,使學生了解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在“陶藝”課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解陶藝的發展歷史,滲透白色污染對環境的破壞,開展“和塑料袋說再見”實踐活動,倡導學生進行綠色消費,引導學生形成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養成勤儉節約、節能環保、熱愛勞動的生活習慣,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校本課程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校本課程活動開設“跆拳道”“街舞”“小記者”等課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認識自我、增強自信、鍛煉學生人際交往、情緒調節的能力,引導學生增強心理調控、抗壓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它貫串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學生的天性是喜歡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知識的探索和發現,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而校本課程活動恰恰為學生提供了這么一個平臺,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得到德育的熏陶,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