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要】新課改提倡推進素質教育,注重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探究性閱讀為切入點,指出其重要性,并對其運用對策展開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重要性;有效對策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點,是其他學科的學習的基礎,因而語文教師肩負的責任也非常重大。提質增效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必須徹底突破現有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初中生的閱讀學習欲望,展開深入探究。
一、探究性閱讀的概念及其在初中語文中的重要性
(一)探究性閱讀的概念
所謂探究性閱讀教學,指的是在初中語文教師科學、合理地引導下,以學生自主閱讀和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教材文本為探究的核心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其主動獲取并運用知識的一種高效的閱讀教學活動。
(二)探究性閱讀教學方式的重要性
綜合來看,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閱讀教學,具有如下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特別是對于在文言文學習上比較吃力的學生,促使其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克服畏難情緒。第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科的素養具體體現在聽說讀寫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探究性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積極地表達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均得到發展。
二、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
通常,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上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學習時,都是由教師結合教材文本內容設計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這種方式是可行的,但是針對一開始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能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沒有思考過,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引導學生去閱讀教材,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結尾兩句給讀者預留了想象空間,教師可以留白,引導學生大膽聯想讀完這句的感受。學生隨后提出疑問:“為什么西出陽關之后沒有了故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發揮想象,展開探究。
(二)挖掘文本設置問題激發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
探究性閱讀教學是以教材文本為核心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研讀文本,圍繞重點語句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探究欲望。比如,教學《孔乙己》時,可以將課文中描寫孔乙己外貌特征的語句單獨拿出來提問:“文中對孔乙己細節性的描寫有何作用?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孔乙己的哪些性格特征?”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在回頭去細讀,加強對外貌和語言描寫語句的分析,積極配合教師,課堂參與度顯著提升。
(三)創設問題情境提升探究興趣,加深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創設情境是當下中小學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到的教學方法,且成效顯著。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能夠體現出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價值。比如,在《濟南的冬天》這篇抒情散文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冬季中依然比較美麗的濟南的圖片,讓學生領略到冬季的美。之后播放有感情地朗文,借機提出探究性問題:仔細閱讀課文,從中找出作者描寫的濟南冬天的三個畫面,并各自擬一個小標題。之后分別用三個詞語概括三幅畫中所展現的濟南冬景的特點(可以通過課文中描寫三幅畫的擬人句或比喻句尋找)。如此,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對濟南冬景的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理念的,在優化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加強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研究,將其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推動探究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彭運寶.談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6(12).
[2]楊益平.初中語文閱讀探究性教學的實踐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