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 形態學指的是介紹人體正常或異常組織結構的學科,在醫學課程中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這些學科都是醫學基礎課程,形態學為今后臨床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樹高葉茂,系與根系“形態學也為其他基礎課程做好了鋪墊。但是相對于其他醫學課程形態學知識相對單一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現代醫學模式轉變擴大了醫學本身的內涵,更新了人們的健康觀念,為醫學美學的產生創造了必要條件。如何將美學更好的運用在醫學形態學中,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作為未來醫務工作者們肩負起維護全民健康的重任,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 美學 醫學 形態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42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s in Medical Morphology Teaching
YANG Jie
(Histological Embryo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eze Medical College, Heze, Shandong 274000)
Abstract Morphology refers to the subject of introducing normal or abnormal tissue structure of human body. It mainly includes human anatomy, histoembryology and pathology in medical courses. These disciplines are basic medical courses. Morphology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clinical courses. "Trees are tall and leaves are lush. Department and root system" Morphology also paves the way for other basic courses.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medical courses, morphological knowledge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abstract, and students often feel bore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us losing their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medical model has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medicine itself, renewed people's health concept, and creat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medical aesthetics.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aesthetics in medical morphology,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how to make future medical workers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Keywords aesthetics; medical science; morphology; teaching reform
哲學家克羅齊在《美學》中寫到,人生本來就是一種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都是他自己的作品。人們生來就擁有對美的渴望,有人追求傾城的容顏,萬人空巷、國色天香,也有人追求自然風光,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作為醫學教育工作者卻孜孜不倦的滋養生命之樹,挖掘生命的美學。[1]
1 立足三尺講臺,扎根組織學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感受人體形態之美
在形態學教學中,形態指的是內在與外在人體機構與功能的介紹。在解剖運動學中206塊骨,600多塊肌肉組成了人體藝術之美;在組織學與胚胎學中,HE染色,嗜酸性細胞被染成紅色,嗜堿性細胞染成藍色,嗜銀染色陽性呈現棕黑色等體現了色彩之美;解剖學中器官組織猶如一件件藝術品,在教學中形成了形態學肉眼觀察的藝術美;組織胚胎學中在顯微鏡下HE染色觀察細胞的形態,漿細胞細胞核呈現車輪狀,胸腺小體呈現嗜酸性同心圓排列的“紅玫瑰”這些結構呈現出了形態學微觀之美。在形態學中往往人體結構功能相對抽象,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抽象轉化成形態美好的事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擺脫枯燥無趣的想法,用發現美的視角去學習人體基本結構,提高了學生學習形態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2 基于形態學理論內容,運用形象化生動語言,引導學生感受形態學教學中語言之美
在形態學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能更好的達到教學效果。比如我們在介紹神經原纖維形態結構功能時,聯系臨床“阿爾茨海默病”,對于日益增多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我們運用中國詩詞“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介紹肝臟和膽囊的位置關系時我們使用中國成語“肝膽相照”介紹小腸結構時使用“九曲回腸”;[2]介紹男性生殖細胞精子時我們稱它為“精子先生”,女性生殖細胞卵子為“卵小姐”;胚胎發育早期受精過程我們稱之為“一場浪漫的愛情故事”;將神經元的細胞核比作“美麗的大眼睛”;介紹肝小葉結構時,對肝血竇中動靜脈血液混合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我們將提供給肝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及營養物質的動脈血稱為肝細胞的“食物”,對收集了門脈系統需要解毒的靜脈學稱之為“工作所需”,在介紹動靜脈混合血液時我們形容肝細胞是“邊工作邊吃飯”的。在介紹血液中紅細胞的正常值時男性紅細胞正常值高于女性,我們用“熱血男兒”來加深印象。只有在形態學教學中使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去探索形態學的奧秘。進入醫學院校學生最先接觸的就是基礎課程,形態學中的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被稱為大一新生“第一課”,而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知識相對抽象繁雜,加上學生剛剛接觸醫學不適應,往往對其產生厭倦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困境下,作為形態學的教學工作者只有發揮自己的想象,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們難于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這就需要我們有強大的語言基本功。語言美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的鑰匙。
3 借助形態學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形態學知識中內涵之美
3.1 人文教育之美
在形態學教學中,內涵美是最重要的。學生入學之初,我們首先是人文關懷教育,根據新聞報道與社會熱點,我們講述遺體捐獻者的偉大。在進行標本制作與講授過程中我們首先強調”尊重死者,珍惜生命“。只有學生們懂得標本來源的不易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珍貴,也只有真正理解生命的珍貴才能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才能更好的學習醫學知識。在介紹胚胎發育過程中介紹十月懷胎的艱辛,在此基礎上提出感恩教育,父母養育之情當涌泉相報。[3]介紹阿爾茨海默病人強調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在醫術日益先進的當今,最先崛起的應該是醫德。發現形態學教育的內涵美是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3.2 思政教育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當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健康教育”國家戰略為導向,對當代大學生的醫術醫德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醫術精湛的醫學生,更要在此基礎上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質和職業奉獻精神的醫學生。都說:“醫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4]醫務工作者對患者是一種牽掛、很擔心的心態,就像父母對孩子關愛的心態。有時,醫務工作者重要的不是醫術有多高明,而且對待患者的態度——醫德。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利用身邊的小事結合思政教育,即鞏固了學生在基礎課程中的知識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網絡上新聞中曝光的“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我們會找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組織學男性生殖系統中,我們結合國家放寬二胎政策,各地各大醫院精子庫告急,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在講述醫學基礎知識的同時聯系臨床,醫務工作者最大的特點是無私奉獻,讓他們自己感受醫務工作者應當如何處理好自己與患者的關系,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再比如過年時候的“集五福”其中重要的就是“敬業福”,我們在講授醫學基礎知識時,同時告訴學生們,作為今后的基層醫務工作者我們身上的責任有多大,敬業奉獻是我們從事醫學事業必備的高尚品質,從而幫助他們認識到醫德的重要性,發現醫德之美。在內涵建設思政教育要貫穿教育始末,是全面而非某一點的融合。思政教育應該全面貫穿在形態學教學中。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只有將思政教育貫穿在整個形態學教育中,才能時使學生發現基礎醫學的內涵之美,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至關重要。[5]對于今后執業過程中醫德醫風的樹立也起到重要作用。
4 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借助數碼互動形態學平臺,引導學生感受形態化教學形式之美
在形態學教學中,我們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大量的信息化手段,使我們傳統形態學教學煥發出新的色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在新的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創新性的使用校園網,精品資源共享課,慕課,翻轉課堂等,讓傳統的形態學教學不再拘泥于原來課堂教學,大量先進信息化手段使形態學學習可以時時學、處處學。
現代醫學之父——威廉 奧斯勒說:醫生應當是不競爭,不喧嚷的,他們的天職就是扶傷、救窮、治病,最好的醫生就是最不為人知的。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已成了現代醫學工作者的箴言。從古時的神農嘗百草,到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再到近代萬嬰之母—林巧稚,再到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6]醫學一脈相承,薪火相傳。醫學技術在不斷改變,麻沸散的發明,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無菌技術的出現,保證了外科手術的成功率。可不管怎么變,不變的是醫學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責任,是醫生兢兢業業、無私忘我的醫學精神。希波克拉底說: 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高尚、最美的。醫學之美貫穿于醫者的一生,整個醫療的過程。每一次治愈都是仁義和人性的贊美結合。[7]在醫學形態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結合美學的運用,使學生在枯燥抽象的學習中發現生命之美、認識人體之美、體會醫學內涵之美,才能更好的掌握醫學基礎知識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夏麗云.《醫學美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9):105-106.
[2] 楊超登.基于個人淺談美學及美學教育[J]智庫時代,2018.157(41):277-279.
[3] 仵敏娟,倪海濤,熊俊,徐莎.美學教育在組織學與胚胎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12):1041-1043.
[4] 于欣,杜婧含,楊震,韓學波.淺談醫學背景下的美學投影[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6.6(3):56-58.
[5] 翟志芳,鐘華,楊希川,沈柱.醫學美學在皮膚科臨床教學中的融合與探索[J].皮膚病與性病,2016.6(38):392-394.
[6] 焦麗.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自然科學,2015(7):278.
[7] 鄭亞楠,龔茜.淺談醫學研究生人文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生職業教育,201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