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法總則》第127條首次在法律上使用了“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民法總則》第127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該規定為司法實踐留下兩個疑問:一是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二是保護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依據。本文試圖通過對虛擬財產的范圍進行界定、對其產生進行闡述,并對其產生進行分析,探析其法律屬性,回答《民法總則》留下的第一個疑問。
關鍵詞:虛擬財產;互聯網;法律規范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090-03
作者簡介:陳思羽(1998-),男,漢族,河南鄭州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在讀。
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種新的經濟現象越來越進入人們的視野——虛擬財產。事實上,虛擬財產早就不是新的概念了,對虛擬財產的討論也早已產生,只是在最近幾年,網絡的普及、經濟的發展、人們法制觀念提高、互聯網中相關問題的出現,虛擬財產這一話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而產生的這些問題也亟待解決。不少人要求法律確立其對虛擬財產的保護,為解決因虛擬財產而產生的問題提供法律依據。雖然這些年來國家也確實對虛擬財產進行了一些規范,甚至在制定的《民法總則》中也提到了“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這個規定顯然只是原則性的,具體的法律法規目前也沒有多少,而這些僅有的法律法規也是低層次的,適用范圍極其有限,不能滿足解決日益變化復雜的虛擬財產問題的需要,因而,對虛擬財產進行保護和規范,依舊是個漫長而艱巨的工程。本文試圖通過一種新的視角,從虛擬財產的產生這一層面探析虛擬財產的起源。文章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對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學界不同學者的研究切入,確定虛擬財產的邊界范圍;第二部分試圖從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入手,探究虛擬財產產生的本質;第三部分結合當前國家的一些法律規范、典型互聯網公司的用戶協議、學理爭論,論述虛擬財產的性質。
一、界定:虛擬財產的范圍
進行虛擬財產的研究,首先要明確何為虛擬財產,或者說虛擬財產的范圍。在我國當前的法律法規中,對虛擬財產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界定。雖然在文化部制定的《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和商務部頒布的《關于加強網絡游戲虛擬貨幣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都對虛擬貨幣進行了這樣的規定:“由網絡游戲運營企業發行,游戲用戶使用法定貨幣按一定比例直接或間接購買,存在于游戲程序之外,以電磁記錄方式存儲于網絡游戲運營企業提供的服務器內,并以特定數字單位表現的一種虛擬兌換工具?!钡浞秶鷥H限于虛擬貨幣,而非虛擬財產。
當前,學者們對虛擬財產如何界定也有許多爭議。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立新認為:網絡虛擬財產包括網絡本身和存在于網絡上的虛擬財產。[1]其中,存在于網絡上的虛擬財產又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是網絡游戲中的網絡虛擬財產,包括網絡游戲中的賬號(ID)及積累的“貨幣”“裝備”“寵物”等財產;二是虛擬社區中的網絡虛擬財產,包括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賬號、貨幣、積分、用戶級別等;三是其他存于網絡的虛擬財產,包括OICQ號碼、電子信箱及其他網絡虛擬財產等;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胡凌認為:廣義虛擬物品既包括網絡空間中模擬物理世界物品的各種事物(例如網絡游戲裝備和虛擬貨幣),也包括用戶存儲的各種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物品(圖片、音樂、文檔、電影等),甚至也包括構成虛擬世界基本架構的軟件產品[2];在由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專業委員會編著的《<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一書中,對虛擬財產的界定為:為所有人帶來經濟利益或精神利益的只能存在于網絡空間的數字化、非物化財產。
縱觀不同學者、組織的觀點,對虛擬財產的定義有廣義狹義兩種方式。狹義的虛擬財產就是上文文化部和商務部所定義的虛擬貨幣;廣義的虛擬財產除了虛擬貨幣外還包括虛擬賬戶和儲存在網絡空間中的數據和信息。
筆者認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互聯網內容的關注也不僅僅局限于游戲裝備和游戲貨幣等較低層面的內容,由于種種原因,人們越來越多的把各種實體性信息、內容虛擬化,儲存在網絡空間中,在這些信息或者內容中,有許多是具有實體意義和價值的,只是將其存儲的形態進行了改變;同時,還有許多虛擬內容是互聯網使用者自己通過相關活動創造出來的,而這些內容又不同于知識產權的性質,但卻是使用者的“勞動”產物。這些內容往往比游戲裝備和游戲貨幣更具有人身價值和財產價值,因而也更值得保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虛擬財產保護的需求也已經愈加強烈。顯然,狹義的界定不能滿足人們對保護的需求,因而,廣義的界定更符合虛擬財產發展的現狀。
二、起源:商業模式的產物
要探究虛擬財產的性質和屬性,不能拋開其產生而單獨研究,事實上,虛擬財產的產生與興起是伴隨著互聯網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凌提出虛擬物品是由不同的互聯網服務商在其發展的初期,為吸引用戶、積累人氣、提高對傳統媒體的競爭力,生產或提供的免費物品、信息和服務供用戶消費而產生的,其本質都是互聯網服務商的一種商業模式。從虛擬財產的產生這一視角進行觀察,有利于我們更容易地弄清虛擬財產的諸多問題。
縱觀各大互聯網服務商,其商業模式無非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流量+廣告”型模式,此種模式是通過提供免費的服務或商品,吸引用戶點擊,并通過出售各種形式的廣告位、顯示順序等方式獲得收入,這種模式最常見于搜索引擎。第二種是“免費+擴展”型模式,這種模式也是通過提供免費的商品或服務吸引用戶,但其是通過提供道具或擴展服務而獲利的,如大部分免費網絡游戲、手機游戲等。第三種是收費模式,其中又包括按時收費、一次性收費、購買內容收費等多種不同的類型,常存在于電子書、網絡小說、付費音樂、付費游戲等之中。最后一種是交叉模式,即上述三種模式的組合,如騰訊公司旗下的QQ、微信等都是交叉模式。
在這四種模式中,只有第一種模式不存在收費服務和收費商品,其余三種模式都包含有收費項目,而最早的虛擬貨幣就產生于這些收費項目之中:在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由于移動支付尚未出現,受交通成本、時間成本等的限制,阻礙了用戶購買這些付費項目,服務商們為了獲取經濟利潤,便在自己的服務范圍內設置虛擬貨幣,并在全國發行不同數額的充值卡,以便于人們用現金購買虛擬貨幣,再通過虛擬貨幣兌換相關服務或商品——虛擬財產由此誕生。由于這些虛擬貨幣也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兌換不同虛擬商品或服務,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流通手段的職能,這些虛擬貨幣的取得是通過真實貨幣購買而得的,且購買之后便處于自己的支配之下,因而可以算作自己的財產,而通過這些虛擬財產兌換所得的商品或服務也就毫無疑問地被視為人們財產的一部分——在移動支付、網銀普及的時代,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現金購買相關商品和服務使人們更加確信這些是屬于他們自己的財產。
除了這些需要付費購買的項目之外,還有部分虛擬財產是我們未曾付費而獲得的,這些虛擬財產是商業模式中互聯網服務商為我們免費提供的,而是否占有、使用、收益這些商品或服務,則都是通過用戶與服務商之間的協議來確定的。而這部分虛擬財產更多的依賴于服務商的這種免費的商業模式。因而可以說,我們現在所主張的大多數虛擬財產,都產生于互聯網服務商的商業模式。
三、性質:虛擬財產為何類
在對虛擬財產的范圍和產生有了研究之后,對虛擬財產的性質進行研究就容易得多了。關于虛擬財產性質的爭議,學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物權客體說。該說認為人們可以對虛擬財產進行支配和管理,可以進行占有、使用、收益,也可以用于交換,具有物的性質,對虛擬財產所享有的權利也應屬于物權中的一種。二、債權客體說。該說認為虛擬財產的產生、占有、使用與收益都來自于用戶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存在的用戶協議,因而關于虛擬財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也都產生于用戶協議之中。三、知識產權說。該學說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種強調虛擬財產是用戶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創造的智力成果,另一種強調虛擬財產是開發者的智力成果。
對于這三種學說,筆者認為,片面強調虛擬財產屬于其中的一種都是不全面的:單純講虛擬財產屬于物權、可以對虛擬財產進行支配管理本身就忽略了用戶在使用虛擬財產時與互聯網服務商簽訂的用戶協議(因為虛擬財產起源于服務商的商業模式),而單純講屬于債權則忽略了用戶根據協議所獲得的具有物的價值的虛擬商品或服務,至于知識產權說為何不適用,將在下一部分進行詳細說明。那么,虛擬財產到底是何性質,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研究論證。
從世界范圍上看,對虛擬財產進行保護較為典型的國家有兩個——美國和韓國。在美國,雖然沒有成文法對虛擬財產進行規制和保護,但卻通過判例的形式,將虛擬財產作為了物的一種,以物權的形式進行了保護。而韓國則規定網絡虛擬財產獨立于網絡服務商,網絡服務商對虛擬財產只有保管的義務,沒有隨意刪除或修改的權利,因而實質上也是將之作為了物權的一種??v觀其他各國的立法,也都是將虛擬財產作為物的一種而享有物權的保護。
對于我國來說,雖然剛剛出臺的《民法總則》并未明確對虛擬財產的性質進行說明,但是從民法總則的草案中我們卻可以看到虛擬財產的性質。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中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具體權利或者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從這一條可以看出,在我國,虛擬財產依舊屬于物權客體。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僅僅強調物權客體則會忽略掉用戶與服務商之間的協議。為了更好的明確虛擬財產的性質,筆者選取了在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大公司的用戶協議:“一、您應對您的百度云賬號負責,只有您本人可以使用您的百度云賬號,該賬號不可轉讓、不可贈與、不可繼承。否則百度云有收回該賬號的權利;”“二、您理解并同意,您不得將游戲賬號以任何方式提供給他人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不得以轉讓、出租、借用等方式提供給他人作包括但不限于直播、錄制、代打代練等商業性使用。否則,因此產生任何法律后果及責任均由您自行承擔,且騰訊有權對您的游戲賬號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警告、限制或禁止使用游戲帳號全部或部分功能、刪除游戲賬號及游戲數據及其他相關信息、封號直至注銷的處理措施,因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您自行承擔?!?/p>
雖然將虛擬財產視為物權客體,但是通過這兩個用戶協議我們會發現,用戶對其賬號所享有的物權是受到嚴格的限制的。對于百度公司的用戶協議來講,只有使用權,而無其他處分,甚至是繼承的權利;對于騰訊公司來講,也只有使用的權利,而無其他處分的權利。如果去搜索更多的用戶服務協議,就會發現,用戶對賬號所享有的權利均為使用權而無其他權利。因而,筆者認為,在對虛擬財產的性質進行確定時,必須考慮到用戶與運營商之間的服務協議,也即,用戶對于
虛擬財產中賬號所享有的權利不應該為占有權、收益權和處分權,而僅限于物權中的使用權;對于其他形式的虛擬財產,諸如賬號中的數據、信息等,用戶協議中有約定的,依照其約定,沒有約定的,可以視為擁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虛擬財產到底是何種性質,應當以用戶與互聯網運營商之間所簽訂的用戶協議為準,尊重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自治。如果用戶協議中約定用戶對某一類型的虛擬財產只享有占有、使用與收益等權利,則該種虛擬財產的性質類似于用益物權,而對于用戶協議沒有約定的虛擬財產的形式,用戶所享有的應為推定為所有權。如此,既滿足了用戶保護其虛擬財產的需要,又與用戶服務協議達成了契合。
[ 參 考 文 獻 ]
[1]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專業委員會.<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4-1.
[2]胡凌.“非法興起”:理解中國互聯網演進的一個視角[J].文化縱橫,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