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菁,鄭玉光,馮 薇,劉慧嫻,馬東來
(河北中醫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200)
形成性評價是由20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Scriven首先提出,之后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在美國教育界得到迅速推廣和應用[1]。我國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相關文獻。近些年,“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的素質教育使得形成性評價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不同,其更強調對學生學習活動整體過程的評價,并且對學習過程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判斷學習的優劣、評定學習成績,更在于診斷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以便及時修正。
儀器分析課程內容包括光學分析、質譜分析及色譜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涉及的儀器眾多,儀器的原理、操作各不相同,內容枯燥、龐雜,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強化學生課堂及課下學習的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儀器分析課程的主觀能動性。基于手機App端的藍墨云班課,為進一步強化儀器分析課程的形成性評價提供了良好平臺。
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做出評價[2],它有助于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及時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其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3]。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僅在于評判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還存在以下問題,限制了形成性評價功能的發揮。
很多教師采用的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出勤、課堂提問、平時作業、課堂測驗等方面內容,并認為對各項進行評分,把分數按比例記錄,就完成了形成性評價。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形成性評價注重的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及學習情況的反饋,如果單純把上述各項評價分數化,其實就是將形成性評價變成階段性的終結性評價,只注重了形成性評價的形式,而沒有把握到形成性評價的本質。這種形成性評價對于教學和學習情況只是粗略反映,不能進行有效評價,因此對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水平幫助不大。
課堂時間是寶貴的,每堂課大概在40分鐘左右,目前我國高校普通教學班人數在40人左右,有的大班人數能達100人,點名會占用大量課堂時間。課堂提問雖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但是當前大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大多數保持沉默,教師點名回答問題只能涉及少數學生,使得評價體系不完整。平時作業和課堂測驗的批改需要占用教師大量時間,在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都較繁重的情況下,作業和測驗的次數會大幅度縮減,并且不能快速形成統計反饋資料,對于今后教學工作的指導作用大大降低。
形成性評價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各種評價方式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4],但由于時間缺乏、精力有限或對于形成性評價認識不足等原因,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滯后,不能及時進行總結、反饋,評價結果一般只有分數或簡單的“好”“優”等,評價反饋缺乏具體性、針對性、統計性,不能促使教師和學生有效地進行反思、改進和調整。
形成性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可信性及公正性應以客觀、真實、全面的數據和資料作為依據,若數據和資料不完善或者評價不到位,成績評定僅靠教師的主觀印象決定,則會使形成性評價失去公正性、可信性,從而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喪失其原本的意義。
課前教師利用藍墨云班課上傳課件、作業、音頻、視頻或相關的網絡資源鏈接,以便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設置經驗值,完成預習任務獲得相應分值。在以往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而在藍墨云班課應用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學生使用了教師發送的學習資源,完成了課前預習。
使用藍墨云班課提供的一鍵簽到或手勢簽到,替代傳統的花名冊點名,整個過程只需要幾十秒鐘,簡單、便捷,節省了課堂點名所用時間,同時可以避免其他學生冒名頂替簽到現象,特別適合學生人數較多的班級使用[5]。對于請假的學生或手機信息傳送有問題的學生,也可以單獨做標記或由教師代簽。學期結束,還可通過平臺提供的數據分析功能得出本班級整體出勤情況。
通過批改作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以便及時調整、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作業數量必須達到一定程度,這在無形中使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使用藍墨云班課可將大部分作業編輯成客觀題,如選擇題、判斷題,平臺按照教師提供的答案自動進行批改,此外它的統計功能還將給教師提供每道題全班的正確率,各選項選擇人數的百分比,使教師既能在整體上把握學生掌握程度,又能找到具體哪個知識點掌握不好以及易混淆的原因。
大學生對所學課程缺乏興趣,課堂聽講效率不高,消極對待課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不僅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不利于對學生的品德培養,通過經常性的課堂測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現象[6]。將測驗內容編輯成客觀題型,按照藍墨云班課格式要求上傳至平臺,視教學進度進行發布。測驗結束后,系統自動評分,根據平臺提供的統計內容,及時向學生反饋,以便其查漏補缺。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還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互動環節,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教學效果。藍墨云班課為教師提供了如頭腦風暴、投票/問卷、答疑/討論等互動活動。就一個易錯或易混或有趣的問題可以發起頭腦風暴,就某個重要或難點問題發起答疑/討論,這些手機互動環節可讓所有學生有機會跟隨教師的節奏進行思考,各抒己見,解決了以往課堂發言率不高的問題。活動結束后,教師能夠查看每位學生的回答過程,可充分了解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為后續課程安排提供參考和依據;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成同學能夠相互看到回答模式,拓展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討論逐步深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投票/問卷可就學生對某節課做出評價,或對某個問題做出選擇,設置若干個選項,為全面、深入了解學生提供依據。
采用藍墨云班課,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如觀看課件、參考資料,完成作業以及課堂活動(出勤、測驗、答疑/討論、頭腦風暴等)都有詳細的數據記載,通過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相應的經驗值,再按照各類活動的權重折合計算,形成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這樣量化的評價全面、客觀,增強了評價的可信性及公正性,同時又使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選取2015級中藥學班(55人)和2015級中藥學專業臨床藥師班(40人)進行對比研究,將2015級中藥學班作為對照班,2015級中藥學專業臨床藥師班作為實驗班。兩班學生的入學成績、年齡、性別和民族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由同一教師授課。實驗班使用藍墨云班課輔助教學平臺,教師課前上傳課件、作業、音頻、視頻或相關的網絡資源鏈接,課上不定期進行簽到、測驗、答疑/討論、頭腦風暴等活動,課后作業采用學生互評、指定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案批改打分。對照班采用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形成性評價。
兩班的綜合評價=40%形成性評價(平時成績)+60%終結性評價(期末考試成績)。兩班儀器分析考試成績表明,實驗班平時成績及期末成績均高于對照班(P<0.05),見表1。

表1 兩班儀器分析考試成績比較(分)
對兩個班儀器分析課程的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和綜合成績3部分進行比較,結果充分說明藍墨云班課能夠強化儀器分析課程的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的成績;線上線下相結合,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平臺提供的大量數據,可供教師及時進行反思,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