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萌娜,吳忠麗,劉永文,閆 萍,張建華,滕文杰,李望晨
(濰坊醫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帶動我國醫學教育標準的出臺,2008年,我國頒發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并以此為準則對醫學院校進行審核與評估,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啟了臨床醫學專業認證[1]。為適應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2016年我國修訂實施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對臨床醫學本科生培養提出了新要求。2016版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出臺,不僅是新一輪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的基本標準,更是我國臨床醫學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基本準則,對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產生了直接影響[2]。《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建立健全醫學教育質量評估與認證制度,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院校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專業認證結果作為高校和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3]。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探討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教學以及質量評價的影響,對于推進臨床教學質量評價改革、提高臨床醫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網站及相關網站收集資料,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為主要政策分析文本,該標準涵蓋了40個亞領域、113條基本標準和80條發展標準。并以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2012年修訂的《本科醫學教育質量改進全球標準》文本分析作補充。
扎根理論是通過對文本的不斷比較并從中找到概念歸屬,進而將不同的概念歸屬按照相應的邏輯連接起來的過程[4]。按照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原則,對政策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軸心式編碼、選擇性編碼[5]。通過Nvivo 8.0質性分析軟件對《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與《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進行文本分析并形成模組圖。
通過Nvivo 8.0提取關鍵詞,構建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基本要求的模組圖,詳見圖1。通過分析可知,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畢業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臨床操作、職業道德、醫患關系、臨床思維、基礎理論、學習能力。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強調臨床畢業生必須扎實掌握的臨床理論知識與具備的臨床操作能力,同時對臨床畢業生的個人能力與素質也提出了要求,在臨床基本功扎實的基礎上,強調臨床畢業生要有終身學習能力,以適應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對臨床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上,強調在當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下,臨床畢業生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要轉變以醫生為中心的診療模式,實現醫患和諧發展。
通過Nvivo 8.0提取關鍵詞,構建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教師教學基本要求的模組圖,詳見圖2。對臨床教師教學要求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教學方法模式轉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前沿知識更新、臨床實踐能力培養、臨床理論知識講解。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強調臨床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與模式,從傳統的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教學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體現醫學的實踐性特點。同時也要求臨床教師緊跟醫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與診療技術,為醫學生拓寬眼界與平臺。還要求臨床教師實現多學科的融合,體現醫學的全面性與融合性,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醫學生畢業后的崗位勝任能力。

圖1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模組圖

圖2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教師教學的要求模組圖
扎根理論是一種常用而有影響力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搜集數據資料、確定核心概念、探尋社會現象間關系、建構理論等方面有著顯著優勢[6]。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扎根理論在政策文本分析方面有大量研究,尤其在探析政策文本邏輯歸屬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進行三級編碼,將政策文本中的語言進行連續比較,對資料進行概念化,以形成類屬及其屬性[7]。在開放式編碼階段,堅持開放的態度,對本科醫學教育政策文本逐字逐句地分析,對其中設計的畢業生要求與臨床教學要求進行提取,并構建合適的代碼;在軸心式編碼階段,在前階段構建的概念之間多重比較,進一步歸納形成類屬;在選擇性編碼階段,對前兩級編碼形成的類屬進一步篩選與整合。本次編碼主要提取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以及對臨床教師教學的要求。先對具體標準文本進行簡要提煉,編制自由節點,選取有意義的內容和關鍵詞,對其歸納編制為自由節點;然后對自由節點按照歸屬原則劃分,構建節點樹,從而形成最終要素分析模組圖。
目前,臨床醫學的教育教學成為培養合格醫學生的關鍵環節,臨床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著臨床畢業生能否勝任臨床崗位。但臨床教師在教學上還存在如下問題:教學模式單一,方法陳舊,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的感知,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缺乏臨床職業道德培養等。通過探討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畢業生的要求”與“臨床教學的要求”,綜合分析可形成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教師的新要求。相比其他學科,臨床醫學專業更具特殊性,要求臨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完成“基本標準”,又要力爭“發展標準”。標準中強調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全面發展[8]。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思維與能力,在掌握臨床操作技能的同時,還能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提高臨床綜合能力和崗位勝任力。針對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部分醫護人員職業道德滑坡,臨床教師在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上起著關鍵作用,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這也是標準對于臨床教學提出的新要求[9]。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也提出了學科間的融合,教學模式的轉變,這也要求臨床教師更新教學手段,拓寬知識領域,在自身能力不斷提升的前提下,向學生全面、科學地傳授知識。教師應當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與教學理念,以適應醫學的快速發展。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對臨床畢業生與臨床教師都提出了要求,對此,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將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納入臨床教學質量評價中,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臨床教師自我提升,達到以評促教的目的,實現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針對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提出的要求,相關標準需要在教學質量評價上得到具體體現,既反饋基本標準的質量評價點,又體現發展標準的教學質量評價導向。醫學院校在臨床教學質量評價中要關注以下幾點:(1)轉變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2)創新教學模式,減少說教式教學,提倡PBL、案例討論等教學形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3)加強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邏輯思維的培養,關注學生的臨床崗位勝任力;(4)深化臨床實踐教學改革,增加臨床實踐課程數量;(5)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積極進行課程整合;(6)教師積極拓寬知識面,具備多學科知識。
現行的臨床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多學科融合后形成的統一化的指標體系,缺乏臨床專業針對性,與我國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不相匹配,對臨床教師教學導向不明確[10]。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應以《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為標準,以“基本標準”為基礎,以“發展標準”為導向,以改革臨床教學質量評價為手段,促進臨床教學模式的轉變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將本科醫學教學標準相關要素納入對臨床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中,以標準中對臨床教學的要求和臨床畢業生的要求作為基點,以發展性教師評價理念為關鍵,遵循臨床教學特點與本校臨床教育現狀,重構一套切實可行的臨床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