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慶來
嘗試教學理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推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不但可以調動高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和解題思維。我們通過研究高中數學教學工作可知,不管是對全新教學方法的嘗試,還是對新知識的學習,學生只有具備嘗試的勇氣,才能驗證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進而理解和深化所學的高中數學知識。下面對“嘗試”理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與分析。
在新課改背景下,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課本知識,并學會合理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等都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其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正式上課前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以此為后續教學工作奠定基礎,這也是“嘗試”理論運用的準備階段。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可以對下節課所學的新知識產生好奇心,并形成強烈的解答欲望;而在正式上課時,他們也會將注意力集中到問題上,這對整體教學工作具有積極作用,不但能實現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學生在思考問題過程中,若是沒有教師的幫助,也可以通過自主查閱書籍等方式尋找答案,長此以往,勢必會突破傳統被動教學理念的制約,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與此同時,在課堂中,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的學習能力設計教學問題,若是他們遇到問題,教師要提供正確指導,確保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目標。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A 版高中數學必修5 第二章《數列》時,可以先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理解“數列”的定義和分類,了解數列的通項公式,并標記自己不理解的問題。而教師為了保障學生可以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可以提出幾個基礎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如:數列有哪幾種類型?遞推公式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也可以提出與數列有關的數據思考,如:1、1、2、3、5、8、13、21…… 這組數有規律嗎?若是有規律,可否解釋一下?學生在閱讀課本后,結合以往所學知識,發現這組數的規律為后一個數是前兩個數的和。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從一開始不認識所學內容,到愿意嘗試去了解和分析課本知識,再到后來與教師一起合作探究深層數學理論,不但可以對高中數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強化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意識,以此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嘗試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受此熏陶,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并擁有勇氣繼續學習,就是“嘗試”理論的初步效果。
學生在自主學習后,會對所學內容產生不同認知,當面對多種解題方法和思路時,他們很容易產生疑問,這就需要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進行溝通探討,促使學生在闡述自己解題思路的同時,學習或者評判其他學生提出的解題想法,以此拓展學生的范圍,豐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構建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與此同時,學生在分組溝通中不但可以產生合作意識,而且可以形成競爭觀念,這有助于解決以往高中數學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問題,促使學生在給其他學生分享知識的同時,鞏固自己累積的知識點,并提升學習能力。在小組合作探究后,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新知識,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后通過深層探索和分析獲取正確解答,這一過程有助于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高中數學人教A 版選修3-1《不等式》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求取值范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發現,不等式作為高中數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年高考的命題重點,因此需要他們在了解不等式性質、函數單調性等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實踐問題進行訓練。下面針對具體例題分析多種解題方法:
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以指導引領為核心,向學生傳授所學數學知識,若是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則要對其進行解析,以便保障學生在課堂中記憶和理解相關知識點,進而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探索,促使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甚至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出“錯誤”的解題思路,促使學生在溝通探究中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此時再進行詳細講解和證明,不僅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新的認知,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快地記憶和鞏固所學知識。與此同時,在信息網絡技術全面推廣的背景下,教師也可以從技術理念入手進行教學革新的“嘗試”。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用“嘗試”理念,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學方案之一,對強化學生從數學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數學核心素養等具有積極作用,因此需要高中數學教師在整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嘗試”理念構建全新的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