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培養、提高語感。開聲朗讀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表達能力;有利于開發右腦,對記憶也很有幫助;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性格;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質和修養。
【關鍵詞】開聲朗讀;英語
【作者簡介】蘇培宜,福建省晉江市第二中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英語學科設定為基礎文化課程?!墩n標》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語言能力是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英語語言能力構成英語學科素養的基礎要素。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蘊含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開展跨文化交流。
眾所周知,對于英語學習者,能否有效的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語感的強弱,缺少語感就永遠談不上掌握或精通一門語言,因此培養語感成為英語學習的當要任務。那如何幫助學習者培養英語語感呢?
開聲朗讀無疑是培養、提高語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謂開聲朗讀,指的是讓學生大聲把英語讀出來,從朗讀26個字母開始,朗讀48音素;朗讀單音節詞匯,簡單對話;循序漸進,再到朗讀多音節詞匯和段落,篇章。朗讀時,聲音洪亮有自信,而不是默讀或小聲念叨。筆者結合自己從教多年的經驗認為,開聲朗讀對英語語言核心素養中,說、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也是培養英語綜合能力,學好英語、提高英語成績的一個好辦法。
開聲朗讀時,學生要把所“看”到的語言內容大聲朗讀出來,這需要他們全神貫注于自己朗讀的內容,在朗讀之前,他們必須做好學習詞匯發音及理解句子,理解文章含義的準備,這樣一來,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了,不會走神,不打瞌睡?!皬奶嵘裥涯X”的角度來比較,開聲朗讀效果比默讀要好太多!筆者每天帶學生早讀,只要發覺班級某個方位聲音變小了,肯定能發現幾個瞌睡蟲;而哪個方位朗朗讀書聲不絕于耳,那邊的學生肯定個個神采奕奕。
然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忽略了開聲朗讀這一環節。原因有多方面:他們中有的自認為發音不標準,怕讀不好被同學笑話、被老師看不起,不敢開口;有的本身性格比較內斂,這些學生平時就不怎么愿意開口說話,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聲如蚊蚋,更別說開聲朗讀了;當然也有些懶得開口的。殊不知,經常開聲朗讀語言優美的文本、篇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詞匯,熟悉句型,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書面寫作的表達能力。朗讀時,發音清晰,語流順暢,抑揚頓挫,語調得體,朗朗上口后而銘記于心,久而久之自能言語有章,行文有法。
開聲朗讀時,實質是把文字變成了聲音,并且伴之以節奏、韻律、形象、情感,使人進入了一種美的藝術體驗。學習者的眼、口、耳“三觀”并用,培養的是看、讀、聽的語言能力,即所謂眼到、口到、心到,這樣的記憶才能最長久。與此同時,學習者也在自我欣賞自己聲音,有利于他們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很好地開發和訓練了右腦。
經常地開聲朗讀,還可以幫助學生打開大腦表層到深層的記憶回路,記憶品質因而得到改善。深層記憶回路是和右腦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回路一旦打開就和右腦的記憶回路連接起來,生成一種優質“記憶”,大腦變得靈敏好用,記憶力、注意力等學習能力就能得到提高,甚至可以做到“過目不忘”。這也解釋了那些習慣開聲朗讀的學生,背單詞,背課文又快又準確,做題也快捷高效的緣由,進一步證明開聲朗讀的重要性。
開聲朗讀可以激發人的激情,提升自信心,增加學生的膽量,使他們變得大氣、大方。正如上文提及,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他們大多都是不會、不想和不善于使用語言的人,當他們迫不得已發言時,只能用面白唇抖,聲如游絲來描述了。事實上,當一個人能夠肌肉放松、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情感飽滿地開聲朗讀時,能把自己的勇氣、力量、感情、理解讀出來時,他就變得自信外向了,這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更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開聲朗讀在某種意義上和唱歌有相同之處,人在發聲時可以增加呼吸量,吸入大量的氧氣,提高血氧飽和度,進而增進大腦呼吸,促進新陳代謝。歌唱是語言和音樂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朗讀也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質和修養,使學生感情豐富,心緒平和。因此開聲朗讀后,學生反而會覺得精神百倍,充滿學習的熱情和激情。
開聲朗讀讓學生注意力集中了、記憶力提高了、自信心提升了、文化修養提升了,他們自然而然能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自主、高效地開展學習,做好英語學習的自我管理、自我規劃,這也符合高中學生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當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積累過程,所以開聲朗讀這個習慣要讓學生堅持下去。
英語語言學習是一個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我們寄希望于量變達到質變,厚積薄發,學生們的英語水平得到質的飛躍,全方位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亢小卉.高中英語朗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 2017(05).
[2]陳福金.淺談高中生英語朗讀能力培養途徑[J].英語教師,2017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