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將任務型教學模式運用到口語課堂很好地實現學生語言的“活學活用”。通過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的設計,教師成為引路人,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效果良好。
【關鍵詞】對外漢語;口語;任務型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王楊琴,湖北科技學院國際學院。
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但就目前對外漢語口語課堂所反映出的情況來看學生口語表達的準確度和流利性均有待提高。我們現在的對外漢語口語課堂普遍沿用傳統的從教授生詞到解析語法再到講解課文的教學步驟。傳統的教學步驟對于夯實基礎,明確知識重難點有可取之處。但是這種課堂中走出來的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依然比較低,無法順利完成實際交際任務。為了更好避免口語低效課堂現象,筆者將任務型教學模式引入對外漢語口語課堂中來。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指一種以任務為中心計劃、組織、實施第二語言教學的途徑,是讓學習者通過完成一系列特定設計的“任務”,從而達到語言應用和語言習得的一種教學模式。英國教育學David Nunan 于1989 年編制了任務型教學大綱,標志著“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正式形成。Skehan 在 1998 年將語言教學的三個階段(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與語言學習認知進一步結合,為任務型教學提供了教學框架。在國內馬箭飛(2000)從短期漢語教學的角度率先對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吳中偉(2004)提出了任務型語言教學同樣適用于與其他課型相配合的口語課教學。
筆者以《發展漢語·初級口語I》 第八課為例,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到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本課的話題功能是“問路以及描述地理位置”。本節課的具體教學實施如下:
本節課的內容以及功能表達,將教材所給課文進行生活化處理,切合學生的日常實際來設計一個如下具體任務:教師今天中午要去長春火車站趕火車,具體問同學們怎么去,給出一個不同交通工具所需的時間和金錢表,請同學們給出老師一個建議。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任務前。介紹本課內容,并向學生提出具體的任務要求。具體操作步驟如下:步驟一,利用教室多媒體展示一張本校超市及周邊地理位置的相片并提出相應問題:Q1,這是哪里?Q2,怎樣去這個地方?Q3,它的左邊是哪里?前邊呢?后邊呢?步驟二,板書重點詞匯:超市、哪兒、前邊、郵局、后邊。領讀之后用給出例句的方法讓學生熟悉每一個詞的正確用法,尤其是什么詞匯放在什么語境中。這項活動可以點部分學生模仿新詞造句;步驟三,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為六組,就老實剛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要求條理清楚地給出答案。
2.任務中。討論時間為10分鐘,教師應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及時注意監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針對這些問題及時做出反饋。比如有同學想描述超市的在食堂的前邊,但是食堂發音不夠準確,那么教師可以介入。另外教師還有善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達同一個內容。在任務匯報環節,需要每個小組的組員推舉一名代表上到講臺上展示本組討論情況,教師要對學生代表的匯報內容做好詳細的記錄。對于表達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3.任務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給出的答案,分析各個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并將亮點答案書寫到黑板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句型表達,并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生詞,強化學生的記憶。
這三項內容結束后,教師可以再出示另外一副方位描述更為復雜的圖片,要求學生用到:請問、遠、近這些詞匯,并編制對話。方法同上。
通過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三個階段的教學,學生對本課重點句型和詞匯的掌握是基于實際交際任務完成的,實現了活學活用這一交際目的。同樣還是這篇課文,傳統型口語課堂教授本節課的步驟如下:首先是生詞展示,領讀和講解,然后通過多媒體直接把課文展示給學生,朗讀課文,從課文中勾畫出重點句型進行分析和講解。最后按照課本編排體系,反復操練功能句和大量的課堂練習。當然大部分教師也會根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一個口語交際場景并要求學生根據將所學內容運用到這一交際場景之中。教師再針對學生的練習情況給予適當的評價和糾正。
兩種模式的對比結果一目了然。傳統型對外漢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比較機械,雖然突出了重點詞匯和關鍵句型,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失去了主觀能動性。僅僅基于課文內容的場景是虛擬的,學生因為已經攝入了課文內容,所以大部分的表達也只是在做功能句的替換聯系。一旦出現真實的場景,依然無法開口。為了使學生在初級階段更好地學習漢語,運用漢語,在課堂上盡量營造寬松的氛圍顯得尤為重要。任務型語言教學,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任務中的小組活動讓每一個組員都有機會參與到場景中積極表達。這樣的習得讓學生對于重點功能句的印象最深刻,他們從交際過程中知道了什么才是正確的表達形式,懂得了如何地道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任務型教學模式可以很好解決口語課堂沉悶,語言習得不自然等諸多問題。通過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的設計,教師成為引路人,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