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聚 周艷平


【摘要】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認為,英語閱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本解析的事件域認知模型建構(ECM)過程,有效的閱讀模式應該是從具體的文本抽象出概念結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語言內容的認知。
【關鍵詞】事件域認知模型(ECM);英語;閱讀模式
【作者簡介】丁福聚(1985.08-),男,漢族,四川雷波人,研究生,重慶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及外語教學;周艷平(1990.02-),女,漢族,四川樂山人,富順第二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1.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163166;2.重慶工程學院校內科研基金項目:“大學生翻譯學習形態與其翻譯能力之關系探究——以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考試為例”,項目編號:2018xsky07。
一、引言
有效的閱讀模式是語言輸入的重要手段,而有效的輸入也是促進語言輸出的重要前提。對英語教學而言,利用有效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受傳統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影響,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時,往往側重于詞匯和語法的講解,缺乏對文章總體結構的分析和講解,導致學生除掌握一些孤立的詞匯用法和語法規則外,對文本層次結構和線性要素知之甚少,閱讀能力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提高。這要求英語教師及時更新理念,利用新理論構建創新閱讀模式。實踐證明,著名認知語言學家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認知模型理論(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下文簡稱“ECM”)可以為英語創新閱讀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指導,并有助于有效閱讀教學實踐的開展。
二、ECM理論概述
ECM理論是一種既兼顧語言線性和層級分析,又兼顧動態與靜態分析,同時符合人們一般認知規律的認知模型。王寅(2005)認為,人們常以“事件域”為單位來體驗和認識世界。人們在對許多具體事件體驗和認識的基礎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結構,并基于此逐步形成了語言中的種種表達現象。 具體來說,一個基本的事件(EVENT)主要包括行為(Action)和事體(Being)兩大核心要素。行為包括動態行為和靜態行為,它們由一系列帶有典型特征或分類信息(D1…Dn)的子行為或動作(A1,A2 …An)構成;事體包括人、事物、工具等實體、抽象或虛擬的概念,它們由一系列帶有典型特征或分類信息(C1…Cn)的子事體(B1,B2…Bn)構成,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一個ECM包含了如施事者、受事者、作用力、場景等若干要素。在同一層級上,他們存在著相互關系,在不同層級上存在著層級性級差關系。這說明人們在以ECM認識世界時,首先是對事件的要素及其關系進行感知和分析,進而獲得事件的抽象概念結構,最終形成對事件概念的表達。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通過對描述事件域的要素及關系的語言表達進行分析,便可以了解事件的概念結構,從而理解對事件概念描述的語言表達。
三、ECM與英語創新閱讀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很多閱讀材料其實是對某個事件的闡述,閱讀理解就是對文本描述的事件的要素及其關系進行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的認知處理,便可以獲得事件的概念結構,從而習得對事件概念描述的語言表達。由此可見,閱讀理解的過程其實是ECM構建的過程。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2)》(第二版)Unit 3對MARRIAGE(婚姻)事件描述的文本為例,本文的閱讀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感知和理解MARRIAGE的層次結構和要素關系,從而掌握MARRIAGE相關的表達。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語篇題材激活先驗知識,并結合文本描述確定事件要素及關系,通過構建MARRIAGE的ECM掌握文本結構和語言表達。
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通過構建文本ECM這一閱讀模式提升閱讀能力:1.背景知識介紹。文化背景是人們構建事件域認知模型的重要因素,豐富的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激活先驗知識,使他們學會用已有的經驗感知事件域要素及關系。2.題材分析。對題材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識別事件類型,并借助先驗知識的幫助感知和理解文本內容,進而對具體內容進行抽象概括,并通過構建ECM理解文本結構和語言表達。3.語言儲備。只有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儲備才能有效地調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和經驗,深入分析事件要素及關系,抽象概括出ECM,從而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提升閱讀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閱讀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是一個自上而下(top-down)理解語言內容、自下而上(down-top)構建認知模型,最終通過ECM實現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的互動過程。因此,ECM對英語創新閱讀模式構建與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寅.事件域認知模型及其解釋力[J].現代外語,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