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洋
摘 要:博物館是承載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宣傳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的重要教育機構。我國博物館的職能在21世紀,也逐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隨著高新科技的大力發展,博物館在動態陳列工程中也積極應用高新科技,實現了博物館展覽形式的變革與創新,為博物館實現教育意義奠定了科技基礎。本文論述了博物館動態陳列及其設計的基本要求,并分析了高新科技在博物館動態陳列中的應用,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動態陳列;高新科技;應用
一、博物館動態陳列
博物館陳列模式是體現博物館社會功能的具體形式,博物館展品承載的都是歷史賦予的信息,需要觀眾通過觸摸和操縱等形式,與展品進行互動,充分參與到動態陳列過程中,才能夠更加真實的體會到展品的歷史魅力。動態陳列與靜態陳列相對,是指展品在運動過程中為觀眾演示某種現象、規律或者功能,而非通過靜止的參觀來傳遞信息,動態陳列充分調動了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處感官,使得觀眾能夠充分參與展館體驗,以獲得更為真實的體驗的一種陳列形式。博物館在使用動態陳列模式時,需要充分結合博物館的具體情況,積極使用電、光、聲、力等先進技術手段,為具有厚重歷史感的各類文物披上科技化的外衣,使文物褪去了晦澀難懂的面紗,提高了展覽形式的現代感,有效地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從而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博物館的歷史,最終在動態陳列過程中達到提高全民審美能力和精神文化水平的目的。高新科技的應用,能夠極大的豐富博物館的展覽形式和手段,通過現代元素將神秘的文明歷史重新詮釋,從而起到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然而,將高新科技應用于博物館動態陳列之中,會給博物館的運營維護消耗了龐大的成本投入,同時高新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也給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帶來了資金負擔。因此,在博物館動態陳列中應用高新科技,雖然能夠通過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新奇的動態效果吸引觀眾,但也會給博物館帶來沉重的負擔,要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結合博物館的具體運營情況,正確認識并處理好高新科技與動態陳列的關系,從而充分彰顯博物館及文物的魅力。
二、博物館動態陳列模式設計的基本要求
動態陳列模式在博物館中雖然屬于具有實際效益的新型文物管理形式,但這種形式在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中的應用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博物館管理者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的文物特色及展館功能來設計動態陳列模式,從而使得其能夠在博物館中發揮出最大的應用效果。比如,對于科技館來說,展示參觀物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最為重要,因此應當在展區內放置相關模擬設備,以便參觀者能夠通過模擬掌握這些參觀物品的實際意義,最終實現增長知識的根本目的。
(一)事先深入調查
動態陳列模式的應用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參觀者,以促使博物館充分發揮其職能,因此博物館需要根據自身特色,主動了解參觀者對于展品的實際需求,并根據需求對博物館的陳列管理工作進行優化和完善,從而才能使動態陳列模式在博物館中發揮作用。為了了解參觀者的實際需求,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重視動態陳列形式的應用,并科學設計動態陳列方案,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查閱和分析,并參考其他博物館及相關研究的先進經驗,再結合博物館具體展區的特色實施動態陳列模式,以取得更佳的效果。比如,在博物館歷史文物展覽區應用動態陳列模式,可以通過還原文物的使用環境,再通過動態陳列方式還原時代氛圍,通過將文物與環境融合,從而使得場景更加具有真實性,再通過3D視頻、聲音及光線等形式,為參觀者介紹文物的背景、來源等真實信息,幫助參觀者能夠借助影視資料全面了解文物的相關信息,拓寬的文化知識面,最終實現了博物館的教育價值。
(二)動態陳列方案應當吻合環境
確保博物館環境適合應用動態陳列模式,是將動態陳列模式應用于博物館參觀過程中的先決條件。博物館在應用動態陳列模式前,需要實現展開陳列效果與文物環境是否相吻合,也就是以符合歷史背景及歷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合理設計陳列方案[1]。比如,在博物館的自然科學展示區,動態陳列模式的應用可以采取“主題式”的陳列方式,即通過將實際自然環境作為陳列參考物,將文物的原理、環境及科技有效結合,提高動態陳列的形象,從而吸引更多參觀者。除此之外,動態陳列模式的設計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應當重視動態陳列的設計細節,同時由于使用多媒體技術避免不了應用諸多電源線及顯示器等設備,而這些設備若是直接出現在場景中,難免破壞辛苦營造出來的歷史氛圍,導致動態陳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博物館應當盡可能將這些設備隱藏起來,通過其他物品的遮擋或者設置埋線,才能為參觀者營造更好的參展分為,從而獲得更好地參觀視覺效果。
(三)設計具有明確特點的動態陳列方案
動態陳列設計方案的特點與其展示的效果息息相關,而動態陳列的效果也對參觀者感受的真實程度有一定的影響。若是博物館設計的動態陳列方案沒有鮮明的特點,則無法充分將文物的歷史背景及蘊含價值體現出來,不僅無法吸引觀眾,同時也會導致陳列效果欠佳,不利于博物館教育價值的實現。比如,參觀者參觀歷史遺跡博物館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觀看逼真的場景,通過與歷史環境產生強烈共鳴,充分感受巨大的視覺享受。因此,博物館在進行動態陳列設計時,就應當合理設置陳列方式,以給參觀者帶來更好地感官感受為主要目的,從而加深其對具體展區的感知,并對相關歷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最終獲得更加真實、具有震撼性的良好體驗。
三、高新科技在博物館動態陳列中的應用
(一)多媒體立體顯示技術
多媒體立體顯示技術是采用某種透視方法普通繪畫方式不同的特殊技法相結合的方法,并在畫布上完成繪制的畫幅。當繪制完成后,使用攝影技術對其進行成影、成像處理,隨后變會形成三維立體效果,故此技術又被成為三維立體顯示技術。該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參觀者產生人融于景的真實立體效果,同時還能在畫面中感受到真實的觸覺。比如,可以將該技術應用于博物館的遺址類展區,通過三維立體顯示技術從多角度展示某遺址的全體面貌,使觀眾在進入館內前就能夠通過該技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2]。例如,在遺址類展區門口設置該區域的動態全貌演示墻,以能夠靈活組合和移動的LED電子屏作為該演示墻的光線來源。當參觀者進入展區時,屏幕則不斷地進行演示,門口大廳的整體光線減暗,同時兩側的LED屏幕逐漸向中間位置移動,并通過設置的導軌合并成為一整個電子屏幕,以展示遺址類展區的全貌,幫助參觀者迅速融入情境之中[3]。在利用三維立體顯示技術設計全貌演示場景時,通過計算機程序的應用,能夠將電子屏幕布上的畫面合二為一,對遺址類展區的全貌進行動態展示,不僅體現出博物館莊嚴、磅礴的氣勢,同時也有助于形成具有較強震撼性的遺址類展區分為,給參觀者帶來更為深刻的體驗。
(二)建立大型體驗式場景
博物館可以通過建立大型體驗式場景,來提升文物參觀教育價值,從而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建立大型體驗式場景可以讓靜態的文物融入到動態的場景中,根據文物特色建立與之相適合的場景,使得觀眾進入情境后流連忘返,充分理解展示情境背后蘊含的歷史情感或科學事實,從而幫助參觀者學到更多的東西,以實現博物館的展示功能,促進博物館教育意義得以發展。
(三)幻影成像技術
幻影成像技是指利用影像合成技術,將靜態實際景觀與動態視頻有效結合,以形成特殊的光影效果,通過三維畫面與聲光電的結合應用,從而使其在靜態畫面中產生層次性的綜合效果。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特意為《乾隆南巡圖》第一卷《啟蹕京師》、第六卷《駐蹕姑蘇》和第十二卷《回鑾紫禁城》而精心制作的巨型動態版數字展覽,采用數字幻影成像技術進行制作,動態地再現了畫中恢宏壯觀的歷史情境,讓觀眾能夠全面、深入地領略這套作品的風采。以提高效果演示的生動性和真實性。
(四)動態半景畫演示技術
該技術能夠通過多媒體模擬技術,將模型、雕塑及有關文物與實際場景結合,以制造一個符合當時情境的大型場景。比如,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高新技術在展廳的運用層出不窮,為了彰顯改革開放以來高新技術在展覽陳列中的應用,特意營造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的場景,整個畫面是讓觀眾“穿越”到宋朝汴京城中汴河的一條大船上,觀眾跟著鏡頭從船篷中走出來,站在船板上,環顧四周,盡是汴河兩岸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隨著日落的降臨,華燈初上,大船行進至汴京最繁華的虹橋,此時數不清的孔明燈緩緩升空,好似天空中的無數繁星,給觀眾一種美輪美奐的幻境。通過該技術的使用,能夠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動態半景畫演示技術在實施過程中,應當與靜態陳列方式有機結合,再由多媒體技術為亮點,利用空間處理、突出穿插等方式,將歷史場景重現并烘托展覽主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新科技在博物館動態陳列中的應用,有助于吸引觀眾的興趣,促使觀眾主動參與到展覽過程中,實現博物館的教育價值。因此博物館在開展動態陳列設計時,需要積極主動的利用高新技術作為動態陳列形式的輔助手段,從而給展覽全景提供更加優質的表達效果,同時能夠使整個展覽過程的流程更加優化,重點更加突出。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多媒體技術的極速發展,都要求博物館積極采用動態陳列技術以更好地滿足參觀者的各項要求。這樣不僅能夠將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及科研等社會職能充分發揮,同時在文化傳承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重視高新技術的發展,督促博物館在動態陳列模式中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對于促使我國文化傳承事業的穩定和快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敬芝.多媒體技術下博物館動態陳列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7(03):199-200.
[2]李鑫.博物館動態陳列和高新科技的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6(07):220-222.
[3]張漢雙.淺析高新科技在博物館動態陳列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3(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