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林 馬培杰
摘要:徐渭作為明朝歷史上的一位奇才,在詩、書、繪畫方面樣樣精通。而中國繪畫發展到明朝,花鳥畫已趨近成熟,徐渭作為大寫意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為《墨葡萄圖》。畫風自謂“潑墨”,以大刀闊斧、縱橫恣肆的寫意著稱。
關鍵詞:徐渭 繪畫 《墨葡萄圖》 特點
一、徐渭繪畫的風格成因
(一)社會時代背景
明朝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轉型時期,社會動蕩,導致對繪畫的重視程度也沒有之前那么高。但在此時期,繪畫者擅于通過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親身經歷以及心中的感情,所以,當時的美術具備了時代賦予的獨特風貌,彰顯了中國美術的多樣性特征。
(二)自身成長經歷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晚號青藤老人,浙江紹興人。與陳淳齊名,畫史合稱“青藤白陽”,明朝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處于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在徐渭年幼時期,父親就已經去世,家道從此衰落。父親死后,他由繼母撫養,沒過多久,繼母去世,從此,徐渭就每日過著無依無靠的生活,寄住在跟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家中。在徐渭中年時期,娶妻喪妻,從自己幼年到中年,徐渭一直遭受命運的重重打擊。
徐渭從小就聰慧過人,但自己的事業一直沒有著落,曾進京趕考9次,從未中舉,科舉之路,走得也是前所未有地艱難,人到中年,因為誤殺繼妻而入獄7年之久。在當時,如果有入獄經歷就不能去參加科舉考試,而入獄7年之后,徐渭出來已經是年過50的人了,就無心再考取功名,從此過著無依無靠、窮困潦倒的生活,曾多次自殺未遂,精神幾度失常。徐渭一生才華橫溢,卻無人問津,最終郁郁不得志,終于故土山陰。
可能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以及繪畫者一生坎坷的命運,才造就了繪畫史上這樣一位奇才。齊白石曾經拿60兩黃金去換得徐渭的一幅花鳥畫稿,并刻下印章道:“青藤門下走狗。”并感嘆道:“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
二、徐渭繪畫風格特點
徐渭繪畫主要風格特點就是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賦予花卉,擅長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以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憤恨不平、激蕩不平的感情。
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圖》,看畫面,就會給我們一種蕩氣回腸,酣暢淋漓的感覺,那么,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徐渭的這幅作品。先從用筆和用墨的節奏上看:徐渭在畫葡萄的時候,淡墨濃墨相間,技法上,多運用王維的破墨手法和王洽的潑墨手法,干墨濕墨相融合,給人視覺上的一種張力,賦予了葡萄旺盛的生命力,而淡墨的葡萄給人一種晶瑩剔透的感覺,賦予濃墨的葡萄給人一種果肉飽滿的感覺,掛在葡萄藤上沉甸甸的。奔放恣意的筆墨,墨色的隨意變化,使得垂落的藤蔓顯得靈活有生氣,淡墨垂落下來的藤蔓,幾縷藤條,若有若無,虛無縹緲,右上角的藤蔓和左下角的藤蔓相互呼應。從畫面節奏來看,畫面呈現一種激情奔放的節奏,用筆酣暢淋漓,猶如管弦急鳴,通過畫面傳達出對自身命運不公的憤慨以及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從構圖上來看,畫面的整體構圖,有一種疏密相間的感覺,而這樣的構圖,會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 畫面就不會感覺緊密,葡萄的構圖也采用“s”形,視覺上給人一種美,使整個葡萄藤有一種彎曲向下的趨勢,在留白的地方留有“氣”,而畫有葡萄的地方又有“聚”,氣聚而不散,虛實相生。
徐渭在繪畫畫面左上方題詩的縱向書寫,加強了畫面一個豎構圖,給人一種自上而下的感覺,而葡萄藤的生長也正是自上而下。這種構圖方法,加強了葡萄藤的延展性,使得畫面更加完整,稀疏相間,將主枝干上方的空白有機地聯系起來,起到了“以實擊虛”“虛者實之”的效果;徐渭采用對比的手法畫了兩支葡萄藤,葡萄藤稀疏不一,右上方的那枝葡萄藤繁茂,左下方的那枝葡萄藤稀疏,給人造成視覺上的張力,而藤枝的一高一低,有一種不平衡的感覺,但左上角的題字,將構圖的融洽關系很好地呈現出來。
三、徐渭在繪畫史上的影響
在徐渭的《墨葡萄圖》中,可以體會到他所謂的大寫意的繪畫風格,筆下的酣暢淋漓,也就是他面對生命的態度,他通過筆觸傳達出來的畫面,是他一顆傷痕累累的心,而葡萄只是作為一個傳達感情的線索,其實真正想要傳達的是他面對命運不公的憤慨之情。就像在《墨葡萄圖》上題的字一樣,自己的畫明明是珍寶,為何無人欣賞,就像沒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一樣。進而,我們可以說,《墨葡萄圖》中恣意汪洋的氣勢, 動蕩起伏的韻律,既是個體人格極大的提升和舒張,卻又超越了一己的悲喜,是一種“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的“大樂與天地同合”。他的畫風在歷史上影響也是較大的,是繼宋代繪畫的高峰之后,開創了大寫意的風格,對后代的齊白石以及吳昌碩影響重大。
(作者簡介:馬金林,女,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