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有運
摘要:厭學主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的消極的外界影響造成的,同對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一部分原因也來源于學生對自身認識的偏差和不足,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我認知的不足和外界因素所帶來的壓力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沖擊,且小學生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低,客易被外界的不良因素所吸引。為此,我們要重視小學生厭學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加快尋找對策,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輕松愉快的學習。
關鍵詞:小學生;厭學;分析;對策
一直以來,學生厭學問題都是我國各階段、各學科教學的難點問題,消極的學習心理,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氛圍難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緩慢,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其所產生的連鎖反應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小學教師必須加快認識到學生厭學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積極疏導學生心理壓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盡快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問題。
1 改善教學環境,保證輕松教學
外在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潛移默化的,其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當前的行為以及心理狀態,對一個人今后的成長發展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強大影響。對學生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想要改變學生的厭學狀態,就要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出發,深入分析外部環境因素的特點,查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補和改善。外部環境的構成是復雜且多變的,其中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以及教學方式、家長的過分期待和嚴苛管理、學生之間的互相攀比甚至校園暴力等都會成為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因素。根據以上問題,小學教師應該明確困難所在,因材施教,對癥下藥[1]。在教師教學方面,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職責,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升對學生學習狀態以及生活的關心和重視;在家庭方面,家長應該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過早、過多的給孩子不必要的學習壓力,適度的期盼會成為動力,但是過度的要求就會變化為猛獸,時刻吞噬著孩子的信心,家長應該多些陪伴,多些有關學習之外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變化。
2 改變自我認知觀念,接受自身特點
除了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外,學生對自己的理解和對自身的定位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的一大因素。由于學生所處年齡階段較小,三觀尚不完善,對自己的認知水平也較低,過于看重自己的缺點或優點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正常學習狀態,降低學習效率。且小學生的抗打擊能力較弱,較比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他們更加依賴和相信他人所表達的觀點,其中學生們會對他人對自身的批判最為關注,相反,面對他人對自己的夸獎卻常會產生懷疑,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會產生自信心,還會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中,難以發覺自身的優點,更何談對自己優勢的充分發揮[2]。為解決以上問題,教師應該主動走進學生內心,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輔導,讓學生明白自己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從內心深處產生認可,才能在行動中產生動力,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適合自身特點的比賽以及活動之中,學會在競爭和實踐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強化自己的內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身心發展。
3 培養興趣,樹立信心
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直接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且高度的學習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的難題。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自信,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以及競賽活動等途徑尋求自己的個性優勢,培養自信心,從而保證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道路上遇見困難和低谷時,能夠鼓起勇氣,從容應對,堅定信念,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擺脫厭學心理,實現根本上的突破。
4 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
在我國的學科教學中,教材內容往往都是統一的,這就導致教學內容注定沒辦法從一開始就兼顧所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以及個性化需求,這就會導致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之間產生差距,學生在長期難以提升成績的狀態下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懈怠、反感的消極情緒,進而產生厭學心理[3]。教材內容是“死”的,可是人的思維是“活”的,小學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更新和擴展教學內容,在保證日常的教學任務完美完成同時,深入分析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合理開展個性化教學,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以及思維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法,合理控制難易程度,靈活設計教學策略,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明白自己是受到重視和理解的,從而讓學生更加切實的感受學習的魅力,打敗厭學心理。
5 結語
總之,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并不少見也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教師以及家長能否及時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雙方要做到主動溝通,默契配合,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有效地引導和教育學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打破厭學心理,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秦兆彥,陳妮,楊麗君,李曉輝,秦珊.中小學生厭學問題的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5.
[2]袁淑云.小學生厭學問題的歸因分析及其對策[J].內蒙古教育,2017,04:7-8.
[3]王立軍.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7,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