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文化理念,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性。它的存在和發展依托于人、離不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與傳承人進行對話的意義顯得尤為突出。筆者通過采訪甬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王錦文,對甬劇的特征、歷史、發展現狀以及新路徑的探索進行梳理與概括,以記錄下甬劇發展的一個剖面。
【關鍵詞】“非遺”;王錦文;甬劇;發展現狀;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王錦文(1965—),女,漢族,著名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現任寧波市甬劇研究傳習中心主任,甬劇領軍人物,甬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浙江省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十三屆黨代會代表。曾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表演獎,兩度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第八屆、第九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曾在甬劇《半把剪刀》《三縣并審》《借妻》《風雨一家人》《典妻》《美麗老師》《風雨祠堂》《寧波大哥》等二十多部戲中擔任主角。
一、甬劇歷史回顧
范超(以下簡稱范):王老師,您好。甬劇作為寧波乃至浙江地區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戲曲樣式,大致是出現在什么時候?
王錦文(以下簡稱王):甬劇經歷了田頭山歌、“串客”時期、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甬劇這六個發展階段。“田頭山歌”實際上還不能稱為甬劇,其屬于寧波曲藝,甬劇就是從寧波曲藝中演變而來。甬劇的歷史一般從“串客”時期說起,學者蔣中崎在《甬劇》一書中曾講到,最早的甬劇“串客”藝人鄔拾來生于1840年,二十歲左右開始演唱“串客”,當時的寧波“串客”已極為流行,鄔拾來先生約于1890年帶領“串客”班到上海演出,甬劇的雛形才開始顯現。
范:我從資料里看到甬劇在寧波灘簧時期只有男小旦,到上海卻出現了女小旦,同時男小旦退出舞臺,其中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這與時代有關。以前女性在家里相夫教子,不便拋頭露面,這就導致甬劇在寧波灘簧時期沒有女小旦上臺演出,因此,當時男小旦穿長衫演,觀眾也會接受。到了十九世紀初,中國封建勢力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社會環境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上海的其它戲曲劇種開始出現女演員,并且演出效果極佳,所以甬劇也向姊妹劇種學習,與時俱進。造成女小旦出現的另一個因素是甬劇作品較為現代化,以民國戲居多,也有少部分的清代戲,所以甬劇不會有古裝戲曲的那種夸張妝扮,對于甬劇來說,在盛行的“臉譜妝”中男扮女裝的代入感是微弱的,所以男小旦終被女小旦所取代。
范:請您講述一下您和甬劇之間的故事!
王:我于1980年考入甬劇團藝術培訓班,同批演員有二十多人。當時條件很艱苦,工資難發,醫藥費難報,畢業時女演員僅留下兩人。我想我必須堅守,假如我也逃走了,那真的太辜負上一代老藝人對我們的培養了。
1995年甬劇開始走下坡路,之后幾年生存就更加困難了,1999年我擔任甬劇團常務副團長,接著被任命為團長,那時我剛從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回來,才34歲,時任局長跟我說“錦文啊,你是受命于危難之中”。當時氛圍確實很艱難,也有人說“王錦文,甬劇是救不活的,你們解散掉去博物館搞研究吧”,我年紀小、膽子大,就說“不許你們講這種話!”我當時是政協委員,有次開會領導跟我說:“錦文,你這么小,要想救甬劇好像也蠻困難的。”他又覺得這樣講不妥,便說“但甬劇也不能沒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于2001年提出“解放思想,塑造甬劇團新形象!”我們必須排一部戲,背水一戰,成功就生存,不成功就解散!之后便是一部《典妻》救活了甬劇。真的要感謝著名導演曹其敬、編劇羅懷臻兩位老師,他們當作肩負使命一樣拯救甬劇,他們就講“王錦文蠻可憐,一個女子小小年紀當團長,又這么困難,我們得幫她!”后來2002年甬劇《典妻》一炮打響,甬劇活下來了!
二、甬劇的特征
范:王老師,甬劇有何區別于其它戲曲劇種的特征?
王:一個劇種區別于其它劇種,就是通過語言和唱腔來顯現。甬劇語言為寧波方言,寧波人包容性較強,甬劇亦然,甬劇由曲藝演變而來,起初城市化內容很少,向戲曲發展后學習戲曲城市化內容,吸收其它劇種優點為我所用,其唱腔發展總結為四大聲腔:
一是基本調,甬劇基本調從唱新聞、寧波走書、四明南詞學來。四明南詞像講故事,自彈自唱非常動聽,不比蘇州評彈差。寧波走書的唱腔和甬劇一樣,是甬劇早期的基本調;
二是二黃,二黃是甬劇吸收紹興高腔而來。甬劇原有唱腔表達溫和,無法表達激動情緒,就將高亢激越的高腔吸收所用;
三是寧波曲藝,譬如全部保留四明南詞曲調;
四是小調類,如江南小調;
所以甬劇是由曲藝演變、吸收其他劇種優點、結合江南小調,最后形成的較為完整的戲曲劇種。
三、甬劇的發展現狀
范:王老師,您認為目前甬劇發展存在什么問題?
王:主要是唱腔問題。我是由上海的徐鳳仙、寧波的金玉蘭、徐秋霞三位老師教出來的,她們唱的都非常好,那個時代作曲家根據老藝術家的嗓音條件設計唱腔,比如徐鳳仙老師的滑音,其獨特韻味是我們難以學會的,我以前住在徐鳳仙老師家里學,也只是學到些皮毛。在我這一代時還是可以跟設計唱腔的作曲老師商量唱腔創作的,比如我可以問甬劇作曲家戴老師:“我覺得這樣唱可能更符合人物,你可不可以幫我這樣設計”,戴老師就明白了,我們還可以溝通。現在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作曲家怎么寫,她們怎么唱,完全依賴于作曲,從這方面看確實是退步。
當然,聲腔也需要進步。以前甬劇演員基本是大本嗓演唱,嗓子好就有高音,嗓子不好就不行。現在有了變化,比如上海的范素琴老師雖然是中音,但她根據的特點,形成獨有的風格,我們都有她的錄音帶,唱的非常好。從這方面看,甬劇的聲腔系統也需要更加進步,要想根據角色需要演唱,就必須拓寬音域才不會受限制,這就要求科學的發聲,學習真假聲結合,還有混聲。哪怕是基本調,歌劇中叫宣敘調,就像講話一樣,也要講的好聽呀!
范:是的,好聽是觀眾接受和喜愛一個舞臺藝術的根本要素。那現在甬劇一般都會在什么場合進行演出?
王:現在演出相較困難時期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了,而且演出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政府采購、劇院安排、宴會邀請、走進校園、藝術交流等等。
范:現在甬劇的推廣除了日復一日的演出,還有其他的發展途徑嗎?
王:前幾年我們和寧波電視臺合作拍攝了《藥行街》甬劇情景劇,在寧波三套播出。我們去年開始做電臺,也有固定的欄目。
四、甬劇新路徑的探索
范:您對甬劇未來的發展有什么規劃?
王:甬劇發展一定要與時俱進。甬劇最初在小茶樓里演出,因其舞臺限制只能擺放一桌兩椅。現在劇場藝術發展這么好,如果還是一桌兩椅,觀眾只會越來越少。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老師講過一句話“現在的戲曲藝術,既要符合當代的劇場藝術,還要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否則是要被淘汰掉的”,所以甬劇必須與時俱進,創作出符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劇目。百貨有百客,戲曲亦是如此,我們現在嘗試將觀眾分群,分三步進行創作:
首先,改進典型傳統劇目。我們有句話叫“留住老觀眾,培養新觀眾”。我去年在一個四合院里演《小城之春》,老觀眾們就不容易接受這種“沉浸式”戲曲,他們習慣于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只要故事精彩、扮相好看、唱的好聽,不符合劇情也無關緊要,所以要留下老觀眾,典型的傳統劇目不可或缺。但傳統劇目也需要透出時代感,在一些傳統劇目中我們對舞美、服裝、音樂配器也進行了改進,比如近年的《半把剪刀》以及2016年上演的灘簧大戲《呆大燒香》,都在保留了原有精華部分的基礎上,讓配器更豐滿、舞臺視覺更好看。傳統劇目更精致便能留住老觀眾,如有新觀眾想了解傳統劇目,改進后的傳統劇目亦可吸引部分年輕觀眾。
其次,探索新劇目。甬劇以前的劇場藝術是一幕一幕的,一場戲就在一個地點,但甬劇原創劇目《甬港往事》的空間轉換很靈活,節奏非常快。
最后,實驗性甬劇。去年創作的《小城之春》主要是為了吸引年輕觀眾,觀眾告別觀眾席,跟隨演員行動路線去探索劇情的方式,使觀眾仿佛置身于民國時期,希望通過這樣新穎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感受甬劇。這個戲男女之間情感的文學性,同時也滿足了有知識、有文化的觀眾群體。
所以甬劇現在基本上是三步創作。
范:您在傳承人培養方面有什么計劃,能否與大學合作培養?
王:我們現在基本是委托寧波市文藝學校定向培養。他們是職高三年制,但對戲曲而言,三年學習真的不夠,這樣是練不出來的。而且現在的戲曲演員,一定要綜合培養,學習中國戲曲史、西方戲劇史、美學概論、音樂史等等,這樣才能培養出好的戲曲演員。昆曲、京劇中專培養都是六年制,如果甬劇能和大學合作是最好的,一方面可以接受更長時間的培養,一方面可以提升演員的綜合素質。
范:您對甬劇傳承所做的努力,以及對甬劇發展的規劃,讓我對甬劇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我們也期待甬劇在新的歷史機遇下有更廣闊的發展,祝福甬劇,謝謝王老師!
參考文獻
[1]蔣中崎,李微.甬劇[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2]吳丹妮.藝術與商業之間——沉浸式戲劇現況與發展趨勢初探[J].上海藝術評論,2018.
作者簡介:范超(1995—),男,山西平遙人,寧波大學音樂學院201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族音樂教育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