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斐
【摘要】音樂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一個主陣地。音樂教育中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本課程等多個方面,均可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育;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處于首要地位的是德育。音樂教育在培養和發展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筆者將從本校的實施舉措和個人教學經驗出發,對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實效性進行簡單的例證分析。
一、音樂課堂教學——音樂德育的主陣地
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依據《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中音樂學科的四項德育范疇進行分析,認為音樂課堂教學中有著不竭的德育底蘊可以挖掘:
(一)培養高尚情操
例《歌唱祖國》(山教版初一上第二單元)。
《歌唱祖國》由作曲家王莘創作于1951年國慶節前夕,這首歌曲問世以來,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推崇。這首歌曲不僅會在升旗儀式或是開幕式等場合出現,而且有的廣播電臺也會當做開始曲使用,被號稱“第二國歌”。通過這首歌曲的學習,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大國的崛起帶給我們炎黃子孫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提升精神涵養
例《陽關三疊》(山教版初二下第二單元)。
這節課的德育目標為在聆聽與體驗中,提升學生關注民族音樂的興趣和意識,進而在實踐與創作過程中養成愛音樂、愛創作、愛生活的情趣。
圖1、圖2是學生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四句詩創編的旋律記譜。
(三)增強審美能力
例:《流水》(山教版初二下第二單元)。
德育目標:在交流、探究、聆聽、學唱、創作的過程中,對古琴樂器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對古琴的散音、暗音、泛音等演奏知識以及與古琴相關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學習,并且體會古琴獨有的韻律。
教學片段:
師:古人往往在較為寧靜的場所進行古琴的演奏,古琴的音量往往不大,制作小巧,能夠營造出一種人琴交織、喃喃低語的氛圍。下面我們就跟隨古人,結合剛剛對古琴音色、構造的深入了解,對古琴樂曲《流水》進行一次賞析,對樂曲的內涵進行深入的體會,感受樂器所表達的意境。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努力做到“以美啟美”,通過創設美的教學環境,運用美的教學語言、美的課件設計,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的古曲音樂,以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促進文化傳承
例:《八音之樂》(山教版初一下第三單元)。
德育目標:了解中國古代悠久燦爛的音樂文化及深厚的人文底蘊,認識一些古代樂器,并分辨其音色。通過了解和聆聽譚盾的音樂作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文化傳承的意識。
1.教學片段
師:曾侯乙編鐘自出土以來,只進行過三次的演奏:在1978年該樂器剛剛出土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隨州一家修理廠之中試演奏過這一樂曲,沉睡了兩千四百多年曾侯乙編鐘,再一次將它那浪漫的音韻展現給世人。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的時候進行了第三次的演奏。當時湖北省博物館的演奏工作者攜帶者編鐘進入首都,為各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奏響了中國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以及《歡樂頌》《楚殤》等曲子。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著名音樂家譚盾用曾侯乙編鐘奏響了《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編鐘的聲音再次響徹云霄。接下來,我們來欣賞《天·地·人》片段。
2.欣賞《天·地·人》視頻片段
設計意圖:感受編鐘雄渾深沉的音色特點,重溫激蕩人心,震撼寰宇的歷史時刻,初步感受譚盾音樂創作中創新與傳承的人文情懷。
3.介紹譚盾
師:音樂家譚盾出生于1957年8月,他從小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在1979年,年僅22歲的他創作出了他的處女座:交響樂——《離騷》,但是因為他對蕭和鼓等當時認為的前衛印象飽受爭議。1983年,其創作出的交響樂曲《風雅頌》榮獲國際作曲大獎。1984年,他講自己的作品《雙闕》《天影》等發表于“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盡管引發了很多的批評之聲,但是也對民樂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他在1989年用自制樂器演奏出了《九歌》這首曲子,從此使他在國際樂壇上頗負盛名。他的創作堪稱令人驚奇,逐漸在國際樂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音樂課外活動——音樂德育的補充劑
音樂課外活動與音樂課堂教學互為補充,共同為學生的德育發展保駕護航。用合唱來進行舉例,合唱往往有以下幾方面的德育功能。其一,合唱能夠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平衡與調節,陶冶學生情操;其二,合唱能夠宣泄學生的情感、平衡學生的精神,使學生具備健康的情緒,收獲良好的心境,并且精神世界逐漸得到豐富;其三,在進行合唱訓練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的意志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對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也有著極大的幫助;其四,合唱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能夠使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默契的配合,這對提升學生之間的友誼與感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極大的改善。
三、音樂校本課程——量身定制的音樂德育處方
“校本課程”也就是科學合理的評估本學校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且給對當地學校與社區課程資源進行綜合的考量,將教師與學校作為主體,開發適合學生個性的課程,保證課程的可選擇性與多樣性。從音樂德育功能層面講,一門門校本課程如同一張張音樂德育處方單,為學生的德育養成對癥下藥。
癥狀一:盲目追星,價值取向扭曲。
處方:《星光背后》。
當下,電視熒幕上有著各式各樣的選秀節目。這些節目對未成年人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這收到了相關專家的高度重視。現階段,選秀的低齡化傾向需要我們警惕,選秀節目的頻繁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會使他們產生一定的攀比心理,并未會使這些商業活動場所的浮躁氣息滲透到學習的氛圍當中。《星光背后》這門課程的開設,旨在用音樂家的人格魅力鼓舞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選秀節目,讓娛樂文化正能量的一面在學生心中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學期末,學生自發排演了《戲說“選秀”》音樂劇,并在校園藝術節匯演上展演。通過歌、舞、表演的形式,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地向全體師生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對“選秀節目”的辯證認識。在笑聲與掌聲中,為同學們進行了一次意義深遠的音樂德育教育。
癥狀二:崇洋媚外,愿把它鄉當故鄉。
處方:《海之韻沙灘音樂會》。
煙臺作為一座以“海”著稱的開放性城市,借助海洋文化,提升音樂素養。《海之韻沙灘音樂會》就是音樂組因地制宜開發的音樂校本課程,立足于音樂本位,融情于景,增進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晴朗的夜空下,習習海風吹拂著孩子們的臉龐。快樂的臉上寫滿對音樂的陶醉。合唱《大海啊,故鄉》、詩朗誦《愛在煙臺,難以離開》、小提琴獨奏《海之戀》、舞蹈《八仙傳說》、音樂劇《始皇東游》。學生們用豐富的音樂形式演繹著對大海、對家鄉的贊美與眷戀,同時又多了一次難忘的音樂實踐經歷。
活動結束,學生們自發的將活動產生的垃圾全部帶走,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金沙灘、對家鄉的珍惜與熱愛。
2011版音樂課標為我們指出了“音樂課程資源校本化開發”的方向:體驗和感受鄉音鄉情,傳承本地區的傳統音樂藝術;配備豐富的校園音樂學習硬件;引入時代音樂資源;開展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等。一種音樂形式就是一個風景,都有著音樂教師們值得用心探究的內容,音樂德育資源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在初中音樂教育中,德育的因素無處不在。它需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并能恰如其分的合理滲透。作為初中音樂教師,我們應該利用各種條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寓德育教育于音樂活動中,使學生在音樂的長河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德育的熏陶和洗禮。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邵義光.音樂的德育功能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