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力銘
我國快遞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郵政先后在國際和國內開辦了特快專遞的業務,為中國大陸的快遞業務開創了先河。同時,外國各大快遞公司也由于對中國市場的看好,也紛紛在中國大陸建立自己的公司。這為快遞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良好的基礎。
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快遞業發展迅猛, 快遞總量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快遞運行的環境不斷完善,社會總效益不斷提升。快遞業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物流業的整體平均發展水平。2018年4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37.5億件,同比增長25.8%。同年1-4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36.7億件,同比增長 29.3%。
電子商務的出現帶動了物流業的發展,快遞作為最快捷的物流方式深受電子商務參與者的喜愛,因此得到了高速的增長。目前我國快遞市場上規模較大的快遞企業主要有順風速運、圓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等,另外1號店、京東等電商也有自己的快遞系統。伴隨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這種電商和快遞的合作一定會越來越多,快遞行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快遞市場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通過查詢國務院法制辦官網,截至2018年1月顯示,我國直接涉及快遞業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共計168部。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立法起始階段。1979年,我國快遞業以中外合作、中方代理的方式起步,營運范圍為涉外快遞服務。我國最早的一部涉及快遞業的法律文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進出口快遞物品監管辦法》。這一階段快遞主要經營范圍為涉外,所以相對的法律規范也僅限涉外,而且層級較低,均為部門規章。
第二階段為快速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伴隨著網絡的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現,網絡購物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一種重要方式,使得快遞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基于此,《郵政法》在2009年修訂時專列了第6章“快遞業務”,來對快遞業的準入條件、退出機制、行業規范等內容進行了規定。根據《郵政法》,地方相繼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這一階段的快遞業規范呈現密集立法的態勢。
第三階段為2015年12月15日的《快遞暫行條例》,這是對快遞單行立法的最直接發展。這次征求意見之后的兩年,國務院又在2017年7月24日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不僅名稱改為了《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內容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可以期待,快遞行業條例的正式出臺已為期不遠。甚至基于快遞行業的發展,升級立法也是可以期待的。
首先,快遞行業缺乏標準制度,監管不夠完善。近年來,快遞行業發展迅速,但是也亂象叢生,不斷出現各種各樣不負責任而導致的事件。一些快遞公司亂收費現象嚴重,不負責任的投遞普遍存在,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行業標準不夠制度化,監管不夠到位。
其次,快遞企業員工素質不一,缺少基本培訓。一些快遞員存在暴力分揀的現象,對網民購買的東西造成損壞,還有些快遞員對快遞的物品隨意放置,導致網民的損失,甚至物品丟失。這些都是因為快遞企業擴張迅速,但招錄的快遞員卻素質不高,也沒有對快遞員進行基本的培訓,使得員工的素質偏低。另外,快遞員的流動性巨大,導致發生投訴或者發生事故時,快遞公司已經找不到原來的快遞員了。
最后,消費者在維權上存在很大困難。消費者對快遞行業的抱怨集中在服務態度差,物品損壞、投遞不及時等方面。然而,消費者對快遞公司的投訴卻很難得到回復和賠償,這也是由于相關立法的缺失。根據聚投訴平臺2017年受理的全國消費者對快遞物流行業的有效投訴顯示,全國共收到消費者對快遞行業投訴1266件,其中433件獲得解決,投訴解決率僅34.2%。除蘇寧、京東等6家公司外,其他快遞物流公司的投訴解決率均低于50%,其中,圓通快遞的投訴解決率僅為6.2%,讓人無法接受。而誤時丟件、物件損壞、快遞員態度等問題是快遞行業比較集中的問題。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漸進決策理論模型的要旨在于,廣泛地參與主體了解彼此的價值偏好,透過妥協調適、良性互動進而實現政策的動態均衡。
它的內涵是決策者在現有合法政策的基礎上,對現行政策加以修改,通過一連串小小的改變,在保證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逐漸實現決策目標。它的基本原則就是穩中求變,積小成大,按部就班地對現行政策就是改變,最后得到想要的政策。首先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進過一個逐漸修改的過程來實現政策的最優化。其次,漸進主義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注重累積的轉變,它的改變往往大于一次全新的或者重大的改變。最后,漸進決策理論注重的是穩定,一個政策肯定有許多不足,但是在決策的初期還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它的穩定。
在快遞行業的政策決策中,漸進政策理論運用得非常多。從剛開始的快遞行業管理辦法到最后來的快遞暫行條例,這是一個漸變、量變的過程。無論哪一個規定在當時都是適應當時的情況的,而一些新的情況新的規定是一點點一步步來積累的。因此,漸進政策理論在快遞行業規范的應用可以說非常實用。現在的暫行條例當然不會是快遞行業規范的終點,快遞行業的規范只會越來越詳細,對現實情況的幫助也會越來越大。而制定者和參與者之間會有更多的互動,從而使得快遞行業的規范能夠最大化地促進快遞行業的發展。
《快遞暫行條例 》有力順應了當前我國快遞業法律規制的客觀需要, 在多方面折射出其現實價值與意義。這次的征求稿是基于原來有關的法律法規的一種改進和演變。針對當下的快遞行業,進行了有效的規范和約束。
這次的條例架構更為合理。較之之前的征求意見稿和其他規定,這次的暫行條例內容更加簡潔明了。特別是對快遞企業所關心的“快遞業發展保障”和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快遞服務質量”等內容和問題,給予大篇幅的修改和體現。這些重點的篇幅是在總結前面規范的基礎上,結合現實中的諸多問題、案例來規定的。《條例》規定,除有關部門依照法律對快件進行檢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非法檢查他人快件。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開拆、隱匿、毀棄、倒賣他人快件。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情節嚴重的最高處10萬元罰款。這條規定相當于給寄收快遞的消費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會被泄露,快遞員或者快遞公司如觸犯本條,不僅會受到罰款處罰,甚至會面臨刑事責任。
另一方面,條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給予了更多關注。消費者在購買網絡商品時,可以很好地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卻在收到商品的快遞出現問題時,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條例對消費者從訂立快遞合同,到損害賠償,到信息安全都做了全面的規定,使得消費者不再只能找網絡商戶要求賠償了,也能夠直接找快遞公司來進行相關的賠償和處理。
另外,這次的條例還順應時代,提出了環保、綠色的概念。鼓勵快遞企業和快遞消費者使用環保材料,減少污染。鼓勵綠色快遞,有助于可持續發展。很多公司在條例推出之后,就實行了新的包裝產品和規定,運用新材料和環保材料,積極響應了條例。條例還對科技升級,產業發展提供了先思路和新政策,為快遞業的更大進步提供政策支持,也為快遞行業的未來發展道理提供重要的借鑒。
條例所做的規定可以說基本滿足了現在快遞行業的需求,也符合現在快遞行業的現狀。對快遞行業的規范作用可以說相當明顯,但法律總有其滯后性和局限性,再好的規定也有不足之處。這次的條例就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是對快遞企業的相關義務性規定缺乏懲罰措施。條例中只規定了快遞企業要在消費者投訴7天內進行處理,卻沒有規定不處理的后果和懲罰,這在實踐中很難實行。很多消費者表示,我投訴了,快遞公司也接受了,但是7天之后快遞公司的回復就是他們沒有過錯,而接下來的維權卻沒有規定,也很難實現。這也是這次條例的主要不足之處。
二是對快遞行業及有牽連的電商企業的惡意競爭缺乏有力規范。現實中,幾家大型的電商平臺和幾個上規模的快遞公司常常會因為利益問題,進行互相封鎖,互相對峙。損害消費者基本權益,也不利于快遞行業健康發展。而條例中對于惡意競爭沒有很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一些快遞公司競相降價,但是在降價的同時,服務的質量也在不斷下降,使得快遞行業的整體信譽不斷降低。
三是對快遞行業的壟斷行為沒有規制。現階段的快遞行業內已初步形成了幾大快遞企業的優勢市場地位,順豐、申通等幾大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一方面是這幾家公司的管理和發展更高效,另一方面也使得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小。而其他快遞公司很難與他們進行競爭,從而使得消費者的選項越來越少,這也嚴重影響了快遞行業的健康發展。

條例的出現只是快遞行業立法的其中一小步,對于快遞行業規范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但是后續的實施和細則更需要政府進一步落實。對于規范來說,適當的解釋和實踐才能幫助其達到立法目的,從而使規范達到真正的效果。因此這次的《快遞暫行條例》可以說是以前快遞行業規范的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新的量變的開始。運用漸進主義的理論分析,快遞行業的規范還需要立法者和參與者更多的實踐,從而幫助快遞行業規范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益進一步保障。
這次的暫行條例只是一部單一部門的規范,不可能對行業中的各種活動都有規定,因此需要其他諸如《合同法》、《民法》等的配合,也需要立法者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以及相關法律的配套配合,這樣這一條例才能真正實施起來,得到落實。另一方面,當前快遞行業的規范主要是地方各自的法規規章,如何將地方現成的規范利用起來,以及統一實施也是需要條例需要多完善的地方。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但是又照顧各地方不同特點的規范是條例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
條例的出臺是快遞行業更加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未來的快遞行業規范將是一個行業自律和國家意志的結合體。從最初的企業自律到后來的行業自律,再到各個地方法規的規范,到現在的全國性質的暫行條例。快遞行業的規范是一個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未來的快遞行業規范可以從源頭出發,防止快遞業亂象的發生,規范快遞公司的制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一個完善的、有效的制度,需要中央到地方、公司到消費者各方面的積極努力。
快遞行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相對新的服務行業,我國對于這個行業的規范應該與時俱進,跟上步伐。對于消費者的保護必須加強,對于行業的準入必須嚴格,這樣才能對快遞行業的發展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
所以,這次的《快遞暫行條例》的出現,引起的社會高度關注,民眾的積極參與討論,都說明了整個社會對于快遞行業的現狀是不甚滿意的,期望著立法者能迅速出臺有效的法律法規,來規范整個快遞行業。雖然我國的立法者對于此有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還在持續。這一市場仍然有大量的不合規不合法的現象出現,而規范的相對滯后性使得法律法規很難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做好規定。因此,只能通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不斷地推出新的規范,才能實現快遞行業規范的完善。
而此次快遞行業規范的嘗試也使得快遞行業從企業到快遞員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為快遞行業的繼續高速發展給予了保障。是立法者對快遞公司和消費者進行的一次有效的規制,也是一種互相妥協的產物。為之后的快遞行業規范的發展,甚至立法都提供了有效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