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射陽縣小學 徐秀連
在一次全縣數學綜合應用能力競賽上,有兩道題出人意料,不光是老師,就連學生和關心此次競賽的專家們也普遍感到棘手,關于這兩題的解答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家對于這兩題的標準解答爭論不休,至今各執一詞,沒有定論,但是爭議越大,就越是揭露了這兩題暴露出的教育弊病。現將筆者所感所悟,撰寫成文與同行交流。
試題與解答:
題1:用相同形狀、規格的方塊拼裝成一個模具,從正面觀察呈形,從右側觀察呈形,這個模型至少由( )個方塊拼搭而成。
題2:平行四邊形兩鄰邊長為10cm和7cm,其中一條邊上的高是8cm,此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 )。
對題1,絕大多數讀者認為,至少有4個方塊,具體結構造型如圖1所示。數學專業出身的老師們在分析此題后,也持相同意見。

圖1
競賽結束后,參閱公布的參考答案,赫然發現竟然是3個方塊,許多人都大跌眼鏡,甚至懷疑答案有誤,許多家長不服氣,甚至來電垂詢,想將事實真相查個水落石出。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說穿了其實答案很簡單,將三個方塊只要錯開一下位置,就可以滿足題中條件,如圖2。(圖2只是兩個基本形態,其他變體從略)

圖2
對題2,許多學生認為,題目所說“一條邊上的高是8cm”并未明確指出哪條高,更沒有示意圖佐證,于是應該進行分類討論,如圖3所示,答案是80cm2或56cm2。

圖 3(1)

圖 3(2)
平心而論,學生面對含糊其詞,沒有明確交代位置的高線,求面積時能夠想到分類討論高和底的對應關系,還是難能可貴的,這種理解性應用公式的思路值得肯定。但很遺憾,學生顧此失彼,沒有冷靜客觀地分析,想到了分類法,卻忽略了排除法,如圖3(1)所示情況,斜邊7<直角邊8,這不符合三角形的構造法和基本特性,違背常理,所以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理應果斷排除。于是,答案唯一,是56 cm2。
數學學科素養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嚴謹、良性的思維習慣和學術品質上。“學貴有疑”,疑是一種寶貴的批判精神,不迷信課本,不盲目跟風,對司空見慣或者有悖常理的地方大膽質疑,斗膽直言,不論結果如何,其過程絕對可以鍛造思維品質,在“挑刺”的過程中,學生必定會帶著理性思維的探照燈,一步步追尋數學本質,發現新的數學問題。君不見,“中國留學生缺少批判性思維”漸漸淪為笑柄,遭人譏諷,這與傳統教學觀有莫大關聯,傳統教學觀將教師奉上神壇,教師說出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不容學生半分質疑和辯駁,將學生視為溫順的綿羊,只能洗耳恭聽,唯唯諾諾,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懶惰、依賴、盲從、從眾心理,沒有主見,只能濫竽充數,不會獨立思考。
從上述兩道填空題的解答情況來看,我們的數學教學并沒有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在學習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并沒有教會學生用質疑批判的眼光去審視問題,并經過合理的獨立思考后,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形成“爭鳴”的學風;也沒有俯下身子真正融入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包容他們的錯誤,并從常見典型的錯誤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正能量,去展示評議,提出中肯的意見建議,也沒有指導學生科學審題,對題目中各條件的相容性和排斥性進行審查。
筆者認為,教學時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有意識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正所謂“身教重于言傳”,學生的學習品格很容易受到老師的感染。如果教師平時的數學思考,也是盲從、依賴教材或者教參,迷信參考答案,那么學生就會有樣學樣,追隨恩師的步伐繼續盲從權威。在教學中,教師應帶好頭:首先是不迷信課本,不照本宣科,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創造性講解,對書中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創見,靈活機智地處理教材習題和例題,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和視角傳授書本知識;其次要勇于自我批評。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學中難免所有疏忽,當學生無情地指出老師的錯誤時,教師不能礙于面子,死不認錯或者砌詞狡辯,而應大膽承認,并借機告誡學生哪里不能犯錯,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所謂批判性思維,不是無知地妄議,而是要以深厚的知識功底作后盾的,沒有扎實學識和精湛的技能,妄加評論、胡言亂語,不但不會引起旁人的重視和欽佩,還會貽笑大方。只有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掌握了科學的認知方法,當自己的想法與課本上相左時,才會有足夠的信心進行質疑批判,即使最后證明自己是錯的,但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歷經反復和波折,可以映襯真知的可貴,比饑不擇食地奉行“拿來主義”要勝過千百倍。另外,多做多項選擇題,也可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多項選擇題涵蓋的知識面廣博,陷阱多、迷惑性強,要甄別真偽需要批判性精神。
由于小學生自我意識淡薄,本我意識強烈,他們往往忽視自己心理活動的缺陷,對自己思維的破綻、錯誤不易反省和察覺。思維自控,就是要學生自覺地認識到自己思考過程中哪些地方需要修補,在知識運用環節,我們應著力培養學生自省能力。
最后,也應充分認識到,塑造批判性思維不是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基石,我們應努力鞭策學生在懷疑中探索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