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文
一部《陳情令》,令沉寂許久的國產武俠劇“場子”又熱了起來。從低調上線、開播時豆瓣未達及格線,到最新評分上漲到6.6分,隨著劇情深入,該劇不僅吸引原著粉絲和武俠劇觀眾,更開始突破“次元壁”——劇中正反派角色都開始擁有表情包,兩位主演肖戰、王一博成為“親媽粉”的心頭最愛。在此之前,武俠劇一度趨冷:“武俠”制作周期長,成本相對較高,市場風險高于其他題材;另一方面,時代審美已發生變化,傳統武俠這個內核有點不為年輕人所接受。不過進入2019年,市場開始逐步解凍:蔣家駿執導的《倚天屠龍記》、秦俊杰主演的《聽雪樓》開始喚醒市場和觀眾對于武俠劇的記憶,而《陳情令》的一陣古風似乎重新將市場吹回到武俠劇的好時代。
“文化風骨”取代“三大毒瘤”
《陳情令》以魏無羨、藍忘機等一群少年志士的求學游獵經歷為主線,串起五大家族間的紛爭和三代人的恩怨糾葛。主創團隊將劇集內核定為“風雅”,并將“魏晉風骨”作為視覺表達的主要方向。該劇播出后,首先登上熱搜的并不是主演,而是“陳情令服化道”,網民的評論包括“服化道良心!”“挺有武俠范兒”。
但并非所有武俠視覺改造都能取得成功。此前針對新版《倚天屠龍記》,有網友精辟地總結出“三大毒瘤”:濫用慢鏡頭、萬花筒調色和海上漂流幾天幾夜都絲毫無損的漂亮妝容。有評論認為,這些新武俠劇的視覺風格某種意義上是“于正系”金庸武俠劇的延續。2013年版《笑傲江湖》取得收視成功后,“于正美學”的大紅大紫高飽和度配色和慢鏡頭拍攝開始被業界吸收,盡管當時就被批評缺少畫面質感、人物造型缺少俠氣,但在熱門劇集助推下,這種風格一度成為風潮。
與這套視覺審美一同進入武俠劇體系的,還包括劇中角色不論正反派,男女老少統一擁有韓式大平眉,以及打架不脫妝。在《陳情令》中,這些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克制。
新人挑大梁,俠氣安在否
今年武俠劇另一個特點,是新一代演員成為核心主演。
過往武俠劇雖然也是年輕人當道,但主演平均年齡至少在30歲以上,而新一波武俠劇開始大量采用年輕演員尤其是還不太出名的新人擔綱主演。在《陳情令》中,肖戰和王一博飾演白衣飄飄的少年俠客,二人都立志創建一個與世家不同、不以血緣門第為根本的江湖。在《聽雪樓》中,同樣是新一代演員秦俊杰和《將夜》中給觀眾留下印象的袁冰妍挑大梁,這些演員平均年齡不到25歲。
武俠劇主演年輕化,首先是迎合年輕觀眾喜歡看新鮮面孔的趨勢。為此,制作公司開始采取年輕演員挑大梁加上老戲骨和中生代演員擔任重要配角提高質感的演員組合。另一個原因是,新一代演員性價比可觀。因為上不去黃金檔,武俠劇的售價不再位于國產類型劇頂級,因此近些年的武俠劇普遍以非頂級流量的年輕演員為主打。這種以小搏大的方式一旦成功,不僅對劇集有利,還能順勢捧紅新人。
但也有人提出質疑:這些新人并非個個有精湛演技,而武俠劇除了追求令觀眾視覺刺激的“武”,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俠”。新一代演員能演出“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俠氣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豪氣嗎?以新版《笑傲江湖》為例,該劇一處情節是林家蒙難,令狐沖奉命趕去救援。但在敵方偷襲進莊之后,丁冠森版令狐沖卻選擇轉身就跑,引發網民吐槽,“這還是俠嗎?”
如何找回年輕觀眾
20世紀中期至90年代,在“金古梁溫黃”等武俠大師和香港TVB合力助推下,快意恩仇的武俠劇風頭無兩。進入新世紀,武俠劇不管是翻拍經典還是IP改編,大都成績平平。這其實也是武俠文化走弱的體現:缺乏佳作、IP孵化慢、原創難、頂級創作人缺失等問題相互影響,導致武俠劇無可避免地進入下滑期,這種題材開始大量“脫粉”。為了更貼近年輕市場,新一波古風武俠劇開始注入青春、愛情、喜劇、懸疑、神話等多種元素,渴望將年輕觀眾逐漸找回來。
近來多部古風新武俠劇著力塑造少年英雄,一批年輕演員也因這些劇集走紅。有人擔憂,當這些年輕演員隨著劇集熱播迅速成為人氣偶像,粉絲們往往更感嘆于“顏值”“互動”甚至是兩個明星之間斗嘴等話題,反倒忽視劇集原本的“一生匡扶正義,鋤強扶弱”的俠義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