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裕

經過20多年的創新與發展,褚健創立的中控科技集團已成為中國自動化第一品牌,形成了智能工廠、智慧城市兩大核心業務領域以及工控安全、工業大數據、工業操作系統三大主要戰略方向
自主創新,一直都是中控的成長基因。
1993年3月,褚健帶著一幫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創建了中控。此后,他們憑著“睡地鋪、爬窗子、吃烤薯”的韌勁,在兩間簡陋的老房子里,奇跡般地研發出了中控第一套JX-100系統;2018年7月,褚健和他的團隊又正式推出了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操作系統——supOS工業操作系統。它如同工業領域的安卓系統,是數字化工業企業的智能大腦,集工業大數據全集成平臺、工業智能APP組態開發平臺、工業大數據分析平臺、工業人工智能引擎服務、工業智能APP于一體。它的出現,將徹底改變傳統工業的運營方式,為中國制造企業加速邁向工業4.0開啟方便之門。
經過20多年的創新與發展,褚健創立的中控科技集團已成為中國自動化第一品牌,形成了智能工廠、智慧城市兩大核心業務領域以及工控安全、工業大數據、工業操作系統三大主要戰略方向。面對工業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褚健的創新“棋局”才剛剛擺開,中控必將為“中國制造2025”貢獻自己的力量。
書寫自主創新的佳話
1993年年底,第一套DCS產品在浙江巨化錦綸廠順利投入使用。巨化負責人回憶道,當時褚健帶病來巨化洽談合作,握手促成了這個項目,而價格只有國外價格的三分之一。
也正是從這一年起,這家浙江省化纖工業的重要原料基地逐漸將四個生產車間的工藝控制全部改造為DCS控制,使生產控制水平上了一個臺階。此后,中控逐步在國內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嶄露頭角。
在2003年的媒體采訪中,褚健曾感慨道:“我們中控人的希望是不斷創新,最大的滿足是能為民族工業自動化做一些事情。”
從國內第一套有冗余和全數字化DCS、第一臺無紙記錄儀、第一塊HART協議圓卡、第一家推廣APC優化與先進控制軟件以及大規模應用Profibus現場總線技術……這些中控在自動化領域創下的許多個“第一”足以顯示中控自主創新的實力。在創新上的不斷追求,對于工匠精神的堅守,使中控從當初的DCS起家,逐漸發展成為流程工業企業提供綜合全面的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并在高速公路隧道監控、水務工程、智能樓宇等眾多領域進行系統集成和增值服務。
回顧中控的創業史,從上世紀末開始,中控作為國內自動化企業白手起家的領袖代表之一,就堅持自主創業創新,為開發國產DCS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也書寫了中國自動化企業自主創新的一段佳話。
振興民族工業使命感
作為一家制造企業,工藝技術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但要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重點則在產品的技術創新。
2007年,中控正式推出了新一代產品ECS-700大規模聯合控制系統。這套系統被認為是進軍高端市場的重要武器。同年,國產控制系統第一個進入大化工、大化肥裝置。
隨著產品技術及服務的不斷攀升,中控與用戶之間建立了強烈的信任感,也鐫刻下了中國制造的魅力。數年時間內,中控持續突破中石化武漢石化500萬噸煉油改造、兗礦魯南化肥廠“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大化肥首臺套國產化系統等項目,也幾乎包攬了石油、化工領域內所有的自控系統國產化首臺套項目。
在中控的發展歷程中,你能從褚健身上感受到的是一種振興民族工業的使命感。或許正是懷揣著一份振興民族自動化產業的責任,中控一直堅守著“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留下深深足跡”的信念。
如今,中控的核心產品自動化控制系統已經成功在中石化數個千萬噸級煉油,50萬噸以上級合成氨大化肥,大型煤制烯烴、百萬噸級烯烴等一批國家特大工程上取得突破應用,具備了在大型、關鍵的項目及裝置中與ABB、西門子、橫河、霍尼韋爾等國際一流企業同臺競爭的能力,成了少數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自主品牌工業自動化企業。中控目前在石化、化工的市場份額已經位居國內廠商第一,成為中國石化控制系統領域的第一大供應商。
在自主創新的路上,爬坡過坎殊不易,中控卻一直保持著奮力登攀勇向前的姿態。現場總線技術是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關鍵技術,這一技術一直掌握在美國霍尼韋爾、艾默生、日本橫河和德國西門子等著名跨國公司手中。但2005年底,由中控聯合浙江大學、中科院和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主持制定的現場總線技術標準(EPA實時以太網技術標準),正式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審查,成為我國第一個被國際認可的工業自動化標準。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國藩所說:“中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EPA實時以太網標準的制定及其進入國際標準行列,使我國自動化行業在某些領域初步具備與國際跨國集團平等對話的權利。”
互聯網+工業時代新思維
為客戶創造價值,激勵著中控不斷地創新。放眼全國,“兩化融合”日漸深化,助推制造業健步奔跑,褚健和他的團隊也正在實踐一個又一個新案例。
中控以大型石化、煉油項目為典型代表,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一批國家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中石化旗下一家區域公司是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單位,中控幫助其建成了煉化一體化全流程優化平臺,開展分子煉油等高端智能優化項目,助力打造智能制造2.0工廠。
中控在新疆某公司開展的智能制造實踐,實現了生產過程數字化、智能化,MES系統與ERP、智能決策系統進行深度集成融合,通過生產管理業務數據、事件自動觸發企業核心資源的統一合理配置,形成業務協同聯動,為企業運營提供決策。
以中控在建的一家煉煤智能工廠為例,通過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倉庫,實現工廠信息的實時、透明、共享;建設基于信息安全架構的智能服務總線,實現生產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設備運行管理、質量管理、五型績效管理等系統集成,以及與集團ERP系統的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應用孤島”,建設一個示范全國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科技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難免被人“牽著鼻子走”。20多年來,中控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依靠產品和技術,樹立起國產自動化第一品牌。在過去幾年里,中控在智能工廠領域,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國家級智能制造項目,在制造企業現有裝置上,通過自動化手段和軟件手段,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制造水平。
而在大數據、云計算正給中國的制造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之時,中控敏銳地嗅到了互聯網+工業時代的新思維。2018年,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爆發式增長之時,褚健表現出一個創業者的智慧,找準了工業互聯網在制造業崛起是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入場券”。
目前盡管工業企業坐擁海量數據,但生產數據、管理數據、運營數據融合困難,無法真正為企業創造核心價值。褚健認為:在新一輪的數字化智能變革中,流程企業需要實現PT(工藝技術)、ET(設備技術)、OT(運營技術)、AT(自動化技術)與IT(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需要以工業大數據分析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需要以工業互聯和智能為核心的產業協同模式。
在我國錯失發展PC和移動端操作系統的機會后,這次機會中國人不能再錯過。中國急需發展自主可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操作系統,服務中國廣大工業企業。未來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將繼承中控除了DCS之外的輝煌。
譜寫智能化新篇章
在互聯網時代,商業環境變化得極為迅速,如果企業家在固有的業務模式下畫地為牢,而不能跟隨環境的變化進行持續的業務迭代,那么企業很有可能被淘汰。
中控在國內DCS領域奠定的輝煌已成為過往,一切都將只是它重新出發沉淀的基礎。未來的中控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
著眼未來,褚健和他的團隊在工控網絡安全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碩果不斷。未來的中控將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數據價值,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搭建平臺,保障安全,為自動化和智能化譜寫新篇章。
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風起云涌,為中國制造創造了提質增效、“換道超車”的契機。褚健認為,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基于統一的工業操作系統,采取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策略,不斷加強協同創新,推出更為豐富的工業整體解決方案APP,是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的最有效途徑和未來發展趨勢。
針對目前國內的煉油廠、電廠、電網、核電、交通、水利設施,包括油氣、輸油管線使用的控制系統絕大多數仍是國外產品,而作為工業領域“神經中樞”的工業控制系統也呈現互聯互通趨勢的現狀,中控帶著在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同時亟待補足短板的使命感,旗下已成立專業的工控安全公司,致力于真正解決工控安全問題。
“只有自主可控的產業做強做大,工業互聯網才有安全可言。中控希望通過工控安全成為工業設施的‘保護傘,保障國家利益和安全。”褚健說。
“我們現在做得都是很有挑戰性的事。我們不是一個純粹賺錢的公司,因為我們始終有一個信念,中控是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褚健和他的團隊一直在踐行著這個信念。
在創業的20多年間,褚健也在多次挫折的淬煉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商業與管理經驗。但更讓人欽佩的是,褚健還一直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與艱苦創業的狀態。在自主創新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道路上,褚健和中控也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不斷邁進。中控的未來可期,因為它有更遠大的理想。
小貼士Tips:
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統的英文縮寫(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在國內自控行業又稱之為集散控制系統。
DCS是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和網絡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DCS通常采用若干個控制器對一個生產過程中的眾多控制點進行控制,各控制器間通過網絡連接并可進行數據交換。操作采用計算機操作站,通過網絡與控制器連接,收集生產數據,傳達操作指令。因此,DCS的主要特點歸結為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級管理、配置靈活、組態方便。
1975年,美國霍尼韋爾(Honeywell)和日本橫河公司幾乎同一時間推出了各自的分散控制系統。國外知名的DCS公司有:西屋、艾默生、ABB、西門子、霍尼韋爾、橫河、羅克韋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