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
信息化不僅是技術變革,也是管理變革,企業無論采用怎樣的技術與管理手段,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企業戰略
信息化不僅是技術變革,也是管理變革,企業無論采用怎樣的技術與管理手段,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企業戰略。但目前,大多數企業沒有明確清晰的戰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腦海中,IT規劃的制定者要想運用企業戰略指導信息化建設,存在一定難度。
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已經使得企業間的競爭不僅在產品上,還已經滲透到內部管理手段的競爭上。其原因在于當今社會生產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產品的技術差異逐步縮小,企業間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運作模式上,而企業的內部管理方式就是企業運作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大難點阻礙IT規劃
IT規劃難于制定,即使花費很多心血和精力制定出來,也往往難以實施??偨Y起來,IT規劃的制定有四大難點:
第一,認識難。在很多領導眼里,信息化系統就是一排排的機器,里面的軟件自動地做著一切工作,只要有電就什么都能搞定,而忽視了信息化運營的問題。實際上,忽視系統運營的代價是慘重的。信息化的運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系統運行維護方面的工作。系統運行也會有垃圾產生,定期進行維護操作和數據更新,是讓系統保持良好狀態的基礎,應該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資源。其二,當業務需求變更時,需要系統地梳理和設計信息化系統,讓業務需求與現有IT系統進行有效整合。特別要注意的是,需求變動引發的調整必須到位,否則引起連鎖反應,很容易導致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其三,系統運行中出現問題要及時響應和修復。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我們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隨之IT系統出現故障所產生的影響就越大。信息化到底是救星還是瓶頸,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系統自身,而在于建設、運營和使用系統的人。
第二,環境難。信息系統是生產力,先進的生產力需要有配套的生產關系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在先進的信息系統上,跑原有落后的管理流程,是很多信息化項目未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小打小鬧地改造,違背了信息化項目的建設初衷,如果僅在個別環節上提高了效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改造。如果沿用傳統的流程建IT系統,本質上也并不是推進信息化,而只是簡單的技術革新,不但不會降本增效,反而只會增加IT方面的投資和運維成本。因此,真正的信息化改造,是利用契機,在構建信息系統的同時,進行管理流程甚至組織結構的再造,必須重新設計系統實現場景和人機交互關系,以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生產關系的。
第三,建設難。如今,眾多決策者在面對新的信息化系統時,往往容易被炫酷的PPT、完美的解決方案和日新月異的先進科技弄得眼花繚亂,不假思索就輕易同意。但等到真正實施時,客戶往往出現預算緊缺的情況,于是通過調整報價、修改技術方案、降低安全等級等方式,導致很多IT項目“先天不足、帶病上崗”。這樣的系統,肯定不會像當初描繪的那樣完美。更何況,實施后客戶往往發現,專家們在介紹技術和方案時,回避了問題,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項目不完善,最終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牢記,信息化確實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但是在信息化系統建設之初,或者單純依靠信息系統的建設,其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第四,人才難。IT規劃是通過企業的組織調整、流程優化甚至績效體系的改變來促進企業戰略的實現,這需要規劃者對企業管理、業務流程、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有系統的理解和把握。顯而易見,能夠同時掌握信息化技術和業務流程的人才已經非常難得,還要再具備企業的管理能力,并親自制定IT規劃,這樣的人才必然是鳳毛麟角。
把握六大關鍵攻克難點
如何才能克服以上的難點,在建設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六個關鍵點:
“一把手”機制。國外企業的CIO機制已經非常普遍,而在國內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在信息化意識、文化背景、管理體制和模塊等方面,與國外企業都有一定的差距,CIO機制與CEO參與的IT委員會機制都沒有完善地建立起來。
跨部門團隊機制。一些企業雖然組建了IT 部門,如計算機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但是這些部門基本上是根據職能劃分的管理部門,僅僅起到計算機應用的技術支持作用,屬于垂直型組織機構,與其他業務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同。同時,其管理職能還未能上升到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有機整合的高度,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較差。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絕不單純的是企業IT部門的事,它要求企業所有相關部門參與目標的制定和實施,IT部門只是信息化建設的推動者,其主人應是企業所有的部門和每一位員工。只有充分了解各部門的需求之后做出的IT規劃,才能避免單一部門做無用功。
復合型實干人才機制。企業信息化的主體是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化首先應是人的信息化。如果從企業高層管理者到普通員工都對信息化有正確的認識,并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識,那么信息化建設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但事實上,在一些傳統企業中,我們卻不得不面對管理層知識老化、觀念陳舊等現狀,他們難以理解信息化的真正涵義。而具有相關知識的中底層管理者的意見卻很難被采納。所以,只有具有信息化意識的管理人才真正走上中高級管理層的崗位,形成有效的人才機制,才能為實施信息化掃平障礙。
完善的IT管理體制。企業信息化規劃不但要有硬件、網絡和技術的規劃,同樣重要的還有對IT管理機制的發展規劃。例如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信息溝通體系的完善等。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經常要對各種IT項目進行分析,要確定這些項目的優先順序,分配有限的IT資源,就必須建立起一套成熟的IT管理機制。
選擇最匹配的技術。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發展相匹配是最好的選擇,盲目追求最先進的技術,并不能起到拔高企業的成長的作用,至多是錦上添花而已?!豆鹕虡I評論》上的《當IT的戰略優勢已成往事》一文就曾寫道:隨著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的繼續,鋪張浪費所帶來的懲罰只會加重。要想以信息技術投資來獲得競爭優勢將越來越難,而招致成本劣勢倒是容易得多。
從核心基礎項目著手。對于信息化項目需求的輕重緩急應當具有明確的規劃,先實施企業最需要的基礎核心項目,并以此為基礎量體裁衣,衍生其他項目的建設。這樣既保證了數據的整體統一,也保證了預算的準確性。關于信息系統的順序,主要需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因素,分別是信息系統的通用特點、國家政策與公司戰略的要求、企業內部的協調溝通和決策的信息化。
信息化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企業信息化的本質特征在于推動創新,推動企業不斷變革。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升企業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信息化成功的關鍵不是信息技術與設備,而是創新思想和人才隊伍建設。隨著政府不斷頒布強制性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包括稅收、技術標準、法規、環境監管、經濟激勵等措施,再加上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會形成迫使企業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經濟驅動力。各企業為獲取自身利益的努力就會與提高整體經濟效率的目標相一致,轉變發展模式成為企業的自愿選擇和強烈追求。
信息技術應用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手段。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化,市場范圍和容量日益擴大、交易日益頻繁、網絡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風險。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使企業的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及時,有利于支持決策、捕捉商機、拓展市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信息化是推動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途徑。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的安全可靠性,改變傳統設計、生產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動企業流程再造與組織結構調整,提高傳統產品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生產效率。
信息化是推動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重要引擎。對技術創新而言,通過信息技術推動相關科學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信息擴散,可以促進創新所需知識和信息的獲取,降低創新成本。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縮短新知識創新周期,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對體制創新而言,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要改進生產手段、優化生產流程,而且要求調整組織與管理體制,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管理模式。
(作者單位:奧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