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紐爾·卡斯特
網絡經濟要和社會、文化聯系起來,有五個相互關聯的維度
過去20年,世界經濟經歷了巨大的轉型。而實際上,可能早在30年前,網絡經濟、信息社會就對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網絡經濟應該和社會、文化聯系起來思考。
網絡經濟的五個維度
網絡經濟要和社會、文化聯系起來,有五個相互關聯的維度。
第一個維度,從核心功能而言,網絡經濟是有全球性的。這里說的核心功能,是基于全球的金融、生產、消費、商務、科學、技術和創新的網絡,所有這些都是具有全球化的。而且實際上,從全球化的定義,就可以發現全球化本身就是一個母網絡。
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層面就是信息,或是決策者所謂的電子知識,包括電子結構、電子信息等,這些都決定了政策和戰略的走向。全球主要的研究性大學,有90%都是在歐美國家。全球的研發比例有75%都集中在歐美的企業和組織當中。這決定了發展速度和科技技術設施的發展狀況。
全球化經濟的另一個層面是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遍布全球,所有東西都是放在金融界,金融的大云當中。而這個云是在以光速不停地移動,貨幣與貨幣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快速的流動實現貨幣價值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考慮穩定性和安全性,這對網絡經濟來說非常關鍵。這種證券化其實影響了經濟的方方面面,讓波動的中間層級變得越來越復雜。計算的網絡容量,其實最終也會和證券化的趨勢來掛鉤。
此外,現在人們往往認為全球經濟的信息化就是新經濟,信息和全球經濟的關系就是有互聯網公司來主導的經濟。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新經濟并不是純粹由互聯網公司構成,只能說新經濟使用了互聯網和其他計算機網絡來進行運作,互聯網和其他計算手段只是新經濟運作的一個手段,而新經濟的發展使生產效率獲得了費用性的提升。
第二個維度,是競爭性,這取決于它產生知識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將信息加以應用,引入創新,用于生產和流程當中的能力。第三個維度,就像以往所有的組織結構一樣,網絡經濟有了一個新的組織結構,叫做網絡體驗。第四個維度體現在工作流程上。勞動力和就業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具有靈活性,因為他們一方面具有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結構性和不確定性特征,而且不同的職業劃分之間是非常清晰的。第五個維度是知識和信息的不平等分配,以及隨著機構化的監管進一步的放寬,出現的社會和區域性的不平等。這樣的不平等,現在已經在全球日益明顯,除非政府實施干預性,才能夠加以彌補和挽救。新的技術體系有助于鼓勵創新,包括一些微電子技術應用、數字技術,以及把技術用于各行各業的營運當中。
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因素
在新經濟圖景下,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推動經濟增長:一個是生產力的提升,另一個是競爭力的提升。生產效率的提升可以使單位產出變得更多,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可以使經濟變得更加活躍,更好地促進全球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實現高增長、高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競爭力則高度依賴于技術、勞動力和市場,而這些因素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對于創新來說,因為生產率即創新,公司生產效率高說明創新做得好。這里的創新不光是技術創新,還包括整個生產流程和產品的創新,而生產流程則涉及整個公司的網絡連接和組織。高增長、高就業率,低通貨膨脹帶來高收入,高收入被分配給投資和消費,消費創造需求,需求進一步創造了就業和減少了通貨膨脹。
而在投資方面,由于生產效率的提升,投資者信任市場會增加投資。信息波動決定了金融市場運作的方式與定價估值,金融估值決定人們對于一個公司的價值預期。生產系統和金融系統兩個系統同時發生作用,生產系統產生了改變工作方式的技術與改變產品的創新。
從物質層面來講,創新的源泉來自于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依賴于研發、專業知識、人才和機制的開放和風險承擔等一系列因素。
給網絡企業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過去,中國企業的發展是粗放型的,而現在則聚焦到具體的項目或者技術上。但網絡企業的潛力并沒有完全開發,特別是對于大多數的中國企業而言尤為如此。
首先,建立終身學習的概念。在中國,國企大多面臨著需要改革的境況,但是國企在維持就業和社會穩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改革起來會受到一些阻礙。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在線的規模調整。比如在巴塞羅那,在線課程的組織學習就很受歡迎。所以面向未來,企業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概念。在新經濟中,學會使用互聯網和傳統的職業性學校,因為相比大學來說,在線學習是一種更加高效的學習手段,還可以進行靈活的個人課程定制。
其次,增加企業員工決策的自主度。在新經濟和網絡企業環境下,增加員工決策的自主度,就能提高生產效率。
最后,在完全尊重大學自主性的前提下,加強企業和大學之間的溝通。縱觀全球大學和企業成功合作的案例就可以發現,所有了不起的成功合作,都是以尊重大學的自主度為前提的。企業不應該告訴大學該怎么做,而是讓大學自主決定想研究什么,然后企業挑走覺得有用的東西,是更加高效和持久的合作方式。
中國經濟的增長和轉型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奇跡。中國人要相信自己的創造力,相信自己在某些技術方面的領先度。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此前,通過逐漸地對外開放市場以推動技術轉移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在一些領域開始領先的中國需更加關注技術創新。
(本文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