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涌

摘要:為了建立我國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綜合統計評價體系,選取一個主指標、五個二級指標和十五個三級指標,共同構成了指標體系;通過調查問卷法獲取了各個指標的權重,由此構建了綜合統計評價模型。建議國家應加強立法和監督,同時公益組織的發展要具備獨立性,避免因利益關系而“被行政化”或“被企業化”。
Abstract: To build the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a indicator system including a main indicator and 5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15 three-grade indicators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weight distribution was obtained b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us the evaluation model wa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t consultation, three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ge and middle organizations were not satisfactory, and the small organizations were in much more poor stat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關鍵詞:公益組織;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
Key words: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icator system;weight of indicator
中圖分類號:C913.9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0-0010-04
0 ?引言
公益組織是指以促進和發展公益事業為根本目的、非政府組織的、不以盈利為首要目標的組織,我國學者也稱其為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第三類組織”。典型的公益組織包括慈善類組織、環保類組織、婦女兒童類組織、殘疾人關愛組織、動植物保護組織、文化藝術類組織等。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以及人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的快速增長,公益組織近些年在我國發展迅猛,公益組織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
在公益組織不斷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許多弊端也逐步顯現。首先是一些組織以“公益”為幌子,實施非公益的盈利操作,甚至利用公益旗號實施詐騙等犯罪行為;其次,許多公益組織內部結構松散,缺乏長期運行機制,在運行較短時間后便無法維持正常運轉,最后進入休眠狀態;第三,一些公益組織從建立伊始就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氣息,成為創立者謀求社會地位和吸引眼球的工具;第四,內部潛規則盛行,常常被政府和企業的意志和利益所左右,無法正常發揮“第三類組織”的作用。
要去除這些弊端,一方面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需要對政策的良好執行。前者屬于國家宏觀政策的范疇,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中。后者需要對各個公益組織進行檢驗,需要有作為檢驗參照物的標準,也就是一套科學而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評價方法。對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學術界目前所做的專門研究并不多,目前尚無權威的評價體系出臺,由此導致的理論上的無序和實踐上的盲目。目前我國各種公益組織發展迅速,但良莠不齊且管理混亂,而一個良好的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評價體系對糾正盲目性和無序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正是試圖在建立一個這樣的評價體系方面做一些嘗試。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設計一個完備的綜合統計評價體系,包括一個信息含量豐富的指標體系、一套指標體系量化方法以及一個綜合評價統計模型。該體系涵蓋了關于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諸多信息,對信息進行量化處理,排除了傳統研究方法中主觀因素的干擾,使得結論的科學性和穩定性得到加強。同時,該體系將以量化而非定性的結論去描述公益組織的發展狀況,使得結論更易于界定和比較。
1 ?確定指標體系
尋找合適的指標體系是進行統計綜合評價的關鍵環節。經過前期調查和資料查詢,筆者初步擬定了一套指標體系。該體系將指標分成三個級別,主指標為“公益組織的發展狀況”,二級指標分為公益屬性、運行機制、人力資源保障、社會評價、可持續發展性等五個方面;每個二級指標下還細分為若干三級指標。這三個級別的指標共同構成了本文將提出的指標體系,以下我們簡要介紹這些指標。
1.1 公益屬性
公益屬性用于判別某公益組織是否具備公益性,是否以完成特定的公益任務為目標,其下屬有服務公眾性、非營利性、信息公開度等三級指標。
①服務公眾性:公益組織必須面向全社會開展服務,在有能力的情況下,能對有服務要求的公眾對象開展服務。如果不具有這種公眾性,那么該組織僅僅是一個針對私人團體的服務機構,不具備完全的公益屬性。
②非營利性:公益組織雖然可以進行一些市場化的商業運行活動,但其宗旨是向有需求的公眾提供一定物質支持或服務,而不是盈利。組織成員可以獲取一定的勞動報酬,但絕對不能將組織活動作為謀生的職業。
③信息公開度:公益組織具有公開性,其運行過程中的一切信息都有必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人士的監督。
1.2 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任何組織必須具備的規范,如果缺失,組織的運作極易失去方向,偏離最初設定的目標。
①社會適應性:公益組織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它的發展必須依賴社會大環境,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必須能被社會主流世界觀、價值觀所接納,否則根本無法運行。
②時效性:公益組織提供物資或服務,必須具備時效性,這樣才能保證運作順暢,服務效果良好。
③硬件保障能力:對于任何一個組織而言,要開展社會活動,必須借助一些硬件設施,注入場地、設備、交通工具等,否則將極大地限制其功能的發揮。
④運行規范性:公益組織具有強烈的社會屬性,不屬于某些個人,不能依照個人意志運行,凡是必須有章可循,日常工作必須照章辦事。
1.3 人力資源保障
組織運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力去操作,因此人力資源保障對公益組織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①志愿性:公益組織既不是政府機構,不具備國家機器的強制力,又不是企業部門,不能給成員發放足額的工資性報酬,成員的付出具有非強制性和不計報酬性,這就要求成員必須是志愿參與組織活動的。
②專業性:每個公益組織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務范疇,其中某些服務的提供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這就要求組織成員在該領域具備良好的專業性。
③職業道德規范:公益組織中不論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不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在本職范圍內盡力做到最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組織的社會服務職能。
1.4 社會評價
社會評價是社會民眾公益組織的服務理念、服務效能的反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公益組織的發展是否適應社會需求,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
①人文關懷度:公益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都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社會在這個方面的評價直接反映出公益組織公益屬性的成色。
②社會激勵效應:公益組織不僅服務于直接受益者,還向社會傳播了人文關懷、奉獻精神和服務理念,能激勵社會產生正能量。這種激勵效應越強烈,越能營造出和諧的社會氛圍。
③民間公信力:公益組織能否具有良好的民間公信力,直接反映出該組織有沒有很好地按照既定目標運作,有沒有給社會帶來福利,增進團結互信。
1.5 可持續發展性
公益組織作為一類社會團體,不能只顧眼前,還要放眼未來,盡可能長遠地為社會服務。
①職能需求度:公益組織必須依賴與社會需求而存在,社會對其職能的需求程度決定著該組織存在價值的大小。一個組織可以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自己的職能,已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
②群眾基礎厚度:公益組織在硬件和人力資源保障、社會評價等諸多方面,離不開社會群眾的支持,建立廣泛的群眾陣線,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厚度,對其長期存在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2 ?指標量化與統計建模
2.1 權重的確定
上一節中,我們擬定了一個三級、共15個三級指標的體系。這些指標雖然都是用于度量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但其重要程度并不是均衡的,在最終的數學模型中,不能同等對待。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來衡量這些指標重要性的差別。權重的確定,常常需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專家咨詢相結合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尋找在本領域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社會工作經驗的專家若干名,對他們發放調查問卷,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分別記錄每個指標被專家分別評為第一、二、三、四、五位的次數。我們對每個等級評價進行賦值:重要性被一位專家評為第一位記9分,第二、三、四、五位依次記7、5、3、1分,這就可以計算每個指標的得分。以為例公益屬性,其得分記為S(A),計算方法為
2.2 指標量化與模型建立
要將指標體系運用到綜合統計評價模型中去,必須對指標的取值進行量化。上一節中提及的指標,大多屬于定性指標,難以進行精確測量,但可以采用專家調查法中的德爾菲法進行測定。在權重與指標量化均進行完畢之后,我們可以建立加權平均模型,對某個公益組織的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該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為:
其中T為該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最終得分;r(Xi)是第某項指標的權重值,對任何組織都是不變的;S(Xi)為該組織在某項指標上的量化得分,不同組織的得分各不相同。
3 ?實例分析
前面我們已經建立了公益組織發展狀況的綜合統計評價體系的,下面我們將選取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公益組織,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需要對某組織在所有三級指標上的表現給予評分,這將由若干專家學者在充分考慮組織影響和社會輿論后給出。
3.1 評分對象及評分
為了充分展示前面構建的綜合統計評價模型的評價能力,我們選取了三個公益組織進行評價,分別是中國紅十字會、某省質量協會以及某市江豚保護協會,他們分別代表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公益組織。表1是對這三個公益組織在不同指標上的得分及綜合得分。
對于表1所呈現出的結果,有以下幾點需要說明:首先,指標權重是嚴格按照上節中所述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專家咨詢以及數據歸一化處理得到的,表1中的權重僅對本文的調查數據負責。如果其他作者依照本文方法進行權重計算,由于咨詢結果不一樣,必然導致權重數據存在差異,這屬于正常現象。其次,對三個不同公益組織在15個三級指標上的評分,是通過計算多個評分者的評分均值獲取的。在評分之前,我們要求各個評分者對這三個組織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面了解,并在評分時采取了德爾菲法,縮小了不同評分者的評分差異性,增強了結果的可信度。再者,在評分結束后,本文作者向評分者展示了最終評價結果,大部分評分者認為最終結果與他們的預期基本一致,因此我們認為本次問卷調查、咨詢及評價結果具有良好的同一性,最終結果真實可信。
3.2 若干評述
以下對表1中的評價結果進行一些評述:
第一,中國紅十字會的得分僅為62.1,這是一個勉強及格、離優秀相去甚遠的結果,與其國家級公益組織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匹配的。數據顯示:其在“非營利性”、“志愿性”、“職業道德規范”、“民間公信力”等幾個指標上得分非常低,根本原因在于連綿不斷的丑聞不斷沖擊著民眾的承受底線,而中國紅十字會在面臨丑聞時常常反應遲鈍,甚至不回應、不起訴,被認為做了虧心事而缺乏底氣。作為一個民間公益組織,其善款來源與使用方面不透明、收取高額管理費用、管理層官僚氣息濃厚等現象均現實存在,而且在經過媒體多次報道后依然改進緩慢。62.1的得分是民眾對其現狀不滿的真實反映,更應該作為中國紅十字會自我鞭策、自我改進的警示牌。
第二,某省質量協會的得分為68.9,這是個不理想但可接受的結果。質量協會雖然具有質量監督、咨詢管理的職能,但不具有執法權,只能配合工商等部門進行調查取證、信息反饋等工作,這種情況下能得到這樣的分數已屬不易。我們注意到,該協會在二級指標“人力資源管理”下屬的三級指標“志愿性”、“專業性”和“職業道德規范”上得分較低,顯示出評分者對協會人員素質的擔憂。這種擔憂也折射出各類行業協會在人力資源保障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協會成員權力尋租、不敢挑戰公權力等方面。
第三,某市江豚保護協會的得分為43.1,這顯然是個非常糟糕的結果。它屬于典型的小型公益組織,總體規模不大,行業職能較為單一,涵蓋地域也比較小,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負面消息太多:組織成員敲詐勒索、行賄索賄、越權罰沒行為普遍,協會大筆資金去向不明,經媒體曝光后仍在極力掩飾,不思悔改。盡管它也確實承擔過打擊非法捕撈的職責,但某些成員將這些職責轉化為自身牟利的手段,被民眾斥為黑社會。該協會在諸多三級指標上的得分都較低,折射出我國小型公益組織發展盲目、管理混亂的現實狀況。小型公益組織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小”而容易被公眾忽視,常常淪為不法分子的隱蔽場所,成為非法利益交換和輸送的集散地,這一點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4 ?意見與建議
4.1 加強立法和監管是關鍵
民眾對于公益組織總體上是支持的,但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感到擔憂,對有關公益組織的負面消息格外敏感。從本文所列舉的三個公益組織的實例可以看出:負面消息對一個組織的社會評價將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我國社會對公益組織的發展投入許多資源,但對于如何激勵民眾的公益意識、監督公益組織的運行,并沒有非常完善的機制和法規,更缺乏強有力的執法手段,這一點亟待加強。
4.2 公益組織要避免“被行政化”
我國的公益組織目前仍帶有濃重的政府痕跡,行為處處受限,很難發揮正常作用。我們呼吁政府要“去行政化”,不能過多地干預其運行,要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政府需要加強公益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推廣,成為促進公益事業、監督公益組織的平臺;要堅決打擊掛著“公益”幌子,卻實施坑蒙拐騙勾當的偽公益組織,凈化社會空氣。
4.3 公益組織還要避免“被企業化”
公益組織是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第三類組織”,其存在的意義是在政府和企業功能所無法涉及之處發揮作用。如果其功能與政府或企業重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企業對公益組織提供資金,絕不能成為控制公益組織行為的籌碼,更不能成為個別人謀取經濟利益或政治地位的工具。
參考文獻:
[1]沈伊默.從社會交換的角度看組織認同的來源及效益[J].心理學報,2007(5):918-925.
[2]伏虎.是什么影響了公益組織成員的認同感?——基于“中國民間公益組織基礎數據庫”的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4-82.
[3]王雁飛,朱瑜.組織社會化理論及其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5):31-38.
[4]申維民.社區民間組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4):56-61.
[5]譚建光.中國青年公益組織“眾創時代”的發展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6):41-46.
[6][美] 薩拉蒙,等.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國際指數[M].陳一梅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7]秦舒瑩.網絡草根公益組織面臨的困境及出路[J].社團管理研究,2012(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