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段鵬 吳震宇


摘 要:當前,航運市場的持續低迷和油價高企,航運公司的經營收益持續不佳,船舶在節能減排方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部分船舶為了降低燃油使用成本,使用運動粘度為120CST(50℃)及以上的低質燃油。這種燃油必須通過加熱降低粘度以供柴油機使用。為了降低燃油粘度,一些船舶在燃油系統中安裝了電加熱裝置加熱燃油,由此帶來了船舶火災和爆炸風險。本文將對船舶燃油電加熱系統的風險進行辨識,并針對相關風險,結合現行相關法規,探討海事監管方面的難點和對策,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船舶;燃油電加熱;風險;海事監管;對策;建議
一、燃油電加熱系統的發展
早在七十年代,國內外不同類型的船舶已采用了管狀電加熱元件對高粘度船舶燃料油進行加溫。此類管裝電加熱元件采用直接將電熱絲放置在船舶燃油沉淀柜或日用柜中(圖1)。此種布置方式采用在油艙中部及下部各位置安裝數個金屬管狀電加熱元件用以直接加熱船舶燃油,利用溫度開關控制加熱器的啟停使燃油溫度維持在需要的范圍內。
隨著技術的發展,船舶燃油電加熱系統也逐步發展。當前,船舶燃油電加熱系統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形式,即在燃油進機供油管路上安裝電加熱器(圖2)。重質燃油在進入高壓油泵時其粘度應降低到一定范圍內,利用電加熱器替代蒸汽式燃油霧化加熱器,對燃油進行進一步加熱,確保供給柴油機的燃油粘度降低到滿足良好霧化的要求。采用此種方法一般作為燃油加熱的輔助措施,單獨設置無法完全替代蒸汽加熱,風險性相對較低,但是一旦管理不到位也容易引起火災事故。
此外,在某些設置了燃油鍋爐的船上,為了減少燃油鍋爐的使用,在船舶停泊期間,當鍋爐停用后利用電加熱器對熱井淡水經行加熱,然后利用高溫淡水對燃油日用柜以及沉淀柜進行加熱保溫替代蒸汽加熱(圖3)
二、船舶使用燃油電加熱裝置的幾種情形
船舶使用電加熱裝置對重油進行加熱,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
1.中小型船舶為節省燃油成本,對原本只能使用輕質燃油的主機進行了改裝。但是船舶本身沒有鍋爐,而采用電加熱裝置為重油加熱;
2.廢氣鍋爐產生蒸汽以加熱燃油是傳統的柴油機燃油加熱系統的基本方式。隨著柴油機熱效率的改善和燃油市場上燃油黏度的提高,此方式的加熱效果受到限制。由此,有些船舶加裝燃油電加熱裝置進行輔助加熱;
3.有些船舶雖然有蒸汽加熱系統加熱燃油,但是為了節省燃油成本,額外安裝燃油輔助電加熱裝置。船舶停泊或錨泊時,適用電加熱裝置單獨對燃油進行加熱,以滿足柴油機用油要求;
4.船上原有的油柜蒸汽加熱系統發生故障沒有修復,私自改裝或加裝電加熱裝置替代原蒸汽加熱系統。
三、船舶燃油電加熱裝置存在的風險
船舶燃油電加熱裝置因設備本身、人為因素、管理因素等原因,存在風險。
1.裝置本身存在固有風險
采用船舶燃油沉淀柜或日用柜直接電加熱的方式,電加熱器高溫表面一旦暴露于燃油蒸汽與空氣混合的環境中,極易引起爆炸及火災事故。例如,2013年6月,某貨船在韓國港口卸貨時,機艙內采用電加熱器的燃油沉淀柜發生油氣爆炸,事故造成人員1死4傷,機艙機電設備嚴重損壞。
2.設備老化和保養不當造成的風險
無論是對燃油艙柜直接進行電加熱還是在燃油艙柜外對燃油進行電加熱,長時間使用難免會存在加熱組件、傳感器、防爆組件及其控制線路的老化失效的風險,在安裝過程及其日常使用過程中如果對該系統監控及保養不到位,這種風險就會加劇甚至導致火災及爆炸事故。
3.設備故障造成的風險
燃油電加熱裝置雖然具有超溫控制裝置、高溫斷開裝置、防空燒保護裝置。但是這些裝置如發生故障又沒有引起注意,就容易發生超溫、高溫甚至加熱器處于空燒狀態。嚴重時,發生火災爆炸事故。
4.管理不當造成的風險
由于燃油電加熱裝置在設備安裝形式上,并沒有相關的法規做出規定,多數船東采用的是自行安裝的方式,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節省油耗。但是無論是在設備的管理上,還是從相應的人員使用培訓上,缺少相應的參考依據。這給裝置的使用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可能造成人員對設備的不熟悉,操作上的不規范,進而引發事故。
四、海事對船舶燃油電加熱系統的監管對策與建議
2019年3月3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在《關于通報近期幾起船舶火災事故的緊急通知》明確要求各海事機構“要加強現場監管,重點排查船舶火災事故隱患,重點檢查船舶日用油柜加熱裝置使用情況,對不符合相關要求的船舶,堅決按規定予以滯留”。由此,對船舶燃油艙柜加熱裝置的使用情況的檢查,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船舶燃油電加熱裝置,是船舶火災事故隱患之一。對此類裝置的船舶現場監管,有一定的難點,需要具體的監管對策。
1.對私自改裝船舶燃油電加熱裝置船舶的排摸
目前,對船舶燃油系統進行私自改裝的現場依然存在。特別是中小型沿海航行貨船,為了節約燃油支出成本,對船舶主機進行改造,由燃燒輕質燃油改造為“千秒油”。在主機改燒“千秒油”后,需要進行燃油加熱,降低燃油進機粘度。中小型船舶大多未配備燃油鍋爐,在改造后,私自改裝船舶日用油柜加裝燃油電加熱裝置。這種直接改裝的風險最大。此外,對于加裝了船舶燃油電加熱裝置的船舶,也需要進行排摸,從而建立基礎的監管數據庫。
2.根據現行法規依據,督促船舶消除隱患
《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總則第8.4條規定:現有船舶在進行修理、改裝、改建以及與之有關的舾裝時,至少應繼續符合原先適用法規的要求。重大改裝以及與之有關的舾裝,在本局認為合理和可行的范圍內,應滿足本法規的要求。船舶私自加裝燃油電加熱系統,實際上屬于“重大改裝”的范疇,應經船檢機構認可。未取得認可的船舶,違反了相關檢驗規定。在船舶安全檢查中,對私自加裝燃油電加熱系統的,可采取滯留措施,督促船舶消除火災隱患。
3.船檢機構應嚴格檢驗,督促船舶消除私自改裝隱患
海事船舶安全檢查是抽查性質的執法行為,不同于船檢機構的法定檢驗。一些船舶燃油電加熱系統,取得了相關船檢機構的認可證書。裝船使用中,得到了船檢機構的認可。船檢機構在對船舶開展相應檢驗時,應嚴格對船舶的電加熱設備安裝開展技術審驗,從源頭上對船舶私自加裝電加熱設備進行管理,實現“本質安全”。
4.修訂相關技術法規,完善檢查依據標準
目前,現行《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對于船舶使用燃油電加熱裝置尚無明確的條文規定,屬于空白。僅在《中國船級社鋼質海船入級規范(2015)》第3篇第4章4.2.7.7中指出:“應盡可能避免采用電加熱器供燃油或滑油加熱。當采用電加熱器加熱時,應采取措施,以保證在有電流通過時,全部加熱器件始終都浸沒在油液之中,為避免加熱器件的表面溫度達到 220℃或以上,應設置一個獨立于自動控制傳感器的安全溫度開關,該溫度開關應在達到限制溫度時切斷電力供應,并且能手動復位”。《鋼質海船入級規范》僅僅規定了船舶應盡量避免使用電加熱器供燃油或滑油加熱裝置,沒有明確禁止使用。且《入級規范》不能直接作為船舶安全檢查的參考依據。因此,有必要對《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進行相應修改,明確對船舶燃油電加熱裝置的要求,為海事現場監管提供直接的技術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立文、吳浩峻.船舶燃油電加熱系統的風險分析與使用探討.《中國水運》,2016.8
[2]沈蘇雯.重油電加熱器的研制與應用.《船用設備》,1998.10
[3]鋼質海船入級規范2018綜合文本,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