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摘 要:化學是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學法,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化學教師應當對這種方法形成全面了解,將其滲透到化學課堂之中。立足于此,闡述了問題導學在化學課堂中的滲透,提出了幾點具體的教學措施,希望可以給高中化學教師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問題導學;教學措施
所謂的問題導學,就是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往往是教師單方面向學生講解化學知識,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和思考的過程,導致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不深入,掌握不牢固。而問題導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其以問題為引導,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有助于學生自身思維的發展。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必要對問題導學法進行滲透,促進化學教學的創新發展。
一、創設趣味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生雖然已經經過了多年的學習,但是學習行為仍然會受到自身興趣的影響。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那么必然會干擾到其學習行為的積極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設一些趣味性的化學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習熱情。比如,金屬鈉與水會直接產生劇烈反應,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將一大塊鈉,以打水漂的形式扔向湖面,會出現什么結果?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鈉與水會產生化學反應,但是通過打水漂的方式扔出鈉塊,鈉塊會不斷運動,一會兒沉入水中,一會又躍出水面,這就導致反應會斷斷續續地進行。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鈉塊沉入水中的過程,會和水產生劇烈反應,這必然會影響到鈉塊的運動軌跡。通過這個趣味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在學生思考之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入相關的視頻輔助說明,讓學生形成更加直觀的認識。
二、設計層次化問題逐步發散學生思維
問題導學的實現,需要有問題作為基礎,而問題并不是天然存在的,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從一個班級來講,學生存在水平上的差異。而且從學習過程來講,本身也是一個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導學問題的設計上,就要體現出層次化的特點。設計從易到難的導學問題,逐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比如,在教學關于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學問題:(1)鹽類水解的化學過程本質是什么?(2)鹽類是酸堿綜合的產物,為什么水解會呈現出不同pH特性的溶液?(3)鹽類水溶液反應后,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些問題,既涉及了鹽類水解的基本特性,又涉及了電離平衡等方面的知識,這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從易到難設計三個層次的導學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逐步發散。
三、構建情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索
在問題導學中,問題的呈現方式是非常多樣的,比如可以利用多媒體引出問題,或者教師直接口述問題等等。這些方式雖然直接,但是學生的代入感并不強,因此就催生出了情境問題這一模式。所謂的情境問題,就是將一個化學問題,放到一個具體的場景案例中呈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代入其中的某個角色,認知這個問題,并且提出解決策略。情境問題具有很高的趣味性,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化學能與熱能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知道化學反應伴隨著能量變化,有些反應需要吸收熱量,而有的反應就需要放出熱量。針對化學反應放熱這個知識點,就可以構建這樣一個情境問題:一天,你去好朋友家里玩,朋友邀請你嘗嘗自熱小火鍋,但是最后自熱小火鍋卻沒有熱起來,會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又應該如何解決呢?這樣一個情境問題,融入了生活中常見的自熱小火鍋,學生代入其中進行思考,就能明白自熱原理就是生石灰和水產生反應放出熱量,而現在無法放熱,那說明石灰可能不是生石灰,因此無法和水反應放熱。
四、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推動教學發展
對于問題導學的理解,除了根據問題引導學生學習之外,還可以有另一個層面的理解,那就是根據學生的疑問指導教學活動的優化調整。所以,在化學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自身的疑問,根據學生的疑問予以針對性的講解,補強學生的薄弱環節。比如對于前文提到的自熱小火鍋案例,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生石灰和水反應,往往水的量比較大,如果將極少量的水倒進生石灰里,會怎樣呢?對于學生的這個疑問,教師便可以簡單解答:化學反應是否進行,主要和反應條件有關,反應物的多少并不影響反應是否進行,也就是說極少量的水倒進生石灰里,一樣會產生反應,只是反應很微弱而已。
基于問題導學這一思想理念,高中化學教學活動需要展開創新,將問題導學滲透到化學課堂中。通過趣味問題、層次化問題、情境問題,有效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對化學知識實現有效掌握。
參考文獻:
[1]秦愛云.問題“鋪路”高效“暢行”:高中化學教學問題導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課程資源,2015(3):33-34.
[2]沈婷.基于生活的問題導學在高中化學復習課中的實踐:以學業水平測試“氧化還原”復習課為例[J].化學教與學,2017(11):58-60.
[3]史國榮.淺談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6(20).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