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次戰略性轉型。運用傳統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需求端的宏觀調控手段已經不能解決中國目前的問題。中國的問題存在于實體經濟層面,結構方面和資源配置的效率以及路徑方面。如果簡單地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為增加供應、增加機構、增加貸款、增加產品很有可能誤入歧途。
“理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明確在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中,實體經濟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崩顡P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于生產要素層面,主要目的是提升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著眼于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著眼于體制機制改革,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和質量效益的共同提高。既然金融是第二性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依托、依靠整個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確定,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金融結構的調整,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創新,助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助力提升潛在增長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
李揚認為,在確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次根本性戰略改變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應該放在五個方面。
第一,調整金融結構。金融結構必須根據實體經濟的需要進行調整,“實體經濟要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毕乱徊剑瑢嶓w經濟要發揮穩投資的關鍵作用,推動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為了實現實體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金融供給側改革需要在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健全分工合理的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形成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二是資本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要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三是在產品和服務的種類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針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
第二,要管理好金融風險。管理風險和穩增長之間存在著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要特別注意三個表述:一是“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什么時候都不要忘了,防范化解其金融風險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根本的是要把實體經濟搞好;二是“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在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穩增長在多數情況下是占優的;三是“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高質量發展和防范化解風險之間,高質量發展是占優的。
第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是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應特別關注三方面進展:一是完成“三率”市場化,即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二是破除金融的所有制偏好,遵循“競爭中性”原則,平等為各種所有制企業提供高效率的服務;三是加強金融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特別強調兩點:一是對于經濟和金融來說,科技任何時候都是主角。在實體經濟領域,科技的產業化是發展重點,在金融領域,金融科技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二是警惕金融科技被泛化的危險。發展金融科技關鍵要解決真問題,包括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整個金融業的信用基礎,為監管當局提供各種經濟活動的流轉軌跡,讓所有的金融業參與者能夠非常準確、及時地表達自己的偏好,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敖鹑诳萍荚谥袊脚d未艾,不要讓它走到前幾年的互聯網金融的老路上去?!?/p>
第五,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少不了對外開放。我們要根據國際經濟金融發展的形勢變化,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確定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提高金融業的全球競爭力,注意防范風險,提高防控風險的能力,參加國際金融體系,特別是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改造。只有這樣,方能在日益全球化的金融體系下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戰略,對于這個新戰略首先必須清晰地理解它,然后確定發展方向,中國金融業效率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