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會計集中核算是一種會計委派實現形式,是財政部門在保證資金所有權、財務自主權、資金使用權不變的情況下,在行政事業單位設置報賬員崗位,對會計業務進行委托代理記賬,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業務集中處理,這樣能更好地核算、服務、監督會計業務。
國庫集中支付是我國財政政策改革后使用的重要財政制度,指財政部門在中央銀行設立統一賬戶,把所有預算單位的預算資金全部保存在該賬戶的分類賬戶中統一管理,財政部門根據各預算單位購買的商品或勞務情況,直接從國庫中支付供應商所需資金[1]。國庫集中支付的方式使財政資金從預算、撥付、使用、清算的全過程都在監控中,對資金管理者與使用者互相牽制,不僅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也保證了財政資金的安全。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在1997年后,主要用來防止腐敗、節約經費開支、提高財政資金效率、緩解財政壓力等方面。該制度一般只納入一級核算單位,很多基層核算單位無法納入到核算體系中。該制度有專門機構對賬戶進行單獨管理,但是賬戶比較分散[2]。而其賬戶一般都開設在商業銀行,各單位一般都是先撥款、再核算,最后核算中心入賬,財政結余自動留在各單位賬戶,形成滾存與累積。
國庫集中支付在我國出現較晚,是由財政部“金財小組”與國庫司結合我國實際與西方經驗探索出的國庫管理新制度。該制度包括財政性資金的所有支出,涵蓋范圍較廣。該制度中的銀行賬戶是統一的,所有財政資金都在統一賬戶中運行,資金的轉賬、使用、提現都通過該賬戶實現,對資金的運行、管理、監督都比較方便[3]。該制度中的統一銀行賬戶一般都在人民銀行開設,資金支付采用先支后付的方式,財政部門會利用限額的形式對各單位的賬戶進行管控。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中會計核算機構屬于委派性質,會計主體仍為行政事業單位,單位的負責人還要對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準確等性質負責。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單位沒有認清會計集中核算的性質,認為單位只負責使用財政資金,不對賬務負責,而財政資金賬務出問題應該要求核算機構負責。同時,會計核算機構不是會計主體,很容易導致會計核算機構與行政事業單位也就是會計主體之間職責劃分不清等問題,很容易導致實際工作中互相推諉扯皮。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下,行政事業單位只負責報賬,很多單位的報賬員財務知識不足,預算管理能力與經驗都比較欠缺,無法在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中對資金的使用、安全、效益等提出合理建議,也無法實現對資金的有效監督。同時,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專業財務人員不足,無法對財政資金使用進行合理預算,對資金管理不足,導致資金的安全性與資金使用存在潛在風險。

在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下,會計核算機構的工作人員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活動了解不足,而且很多會計核算機構負責多家單位的賬務核算,很容易造成核算不準確問題,進而導致會計核算信息真實性不足,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等問題。另外,會計核算所使用的原始資料是由行政事業單位提供的,如果單位提供的資料不全或者資料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業務活動,也會導致會計核算信息質量不高。
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使用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會計制度,這種制度通過統一的銀行賬戶對資金的撥付、使用進行管理,實現了對各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使用的嚴格監督與控制。這種制度改變了傳統的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中財政資金分散在多個不同財政賬戶、財政資金多頭管理、多戶存放的方式,減少了傳統模式中的多種弊端,改善了財政專戶中結存數額巨大、國庫資金不足等問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財政資金撥付渠道進行了嚴格的規范,取消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各種財政專戶,將所有資金存放在國庫統一賬戶中,各單位在使用資金時由國庫統一支付,使財政資金結余都在國庫中,使國庫資金可以實現統一調度使用,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運行效率,減少了財政資金的浪費。
在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中,財政資金的撥付使用按照層層下撥的方式撥付到各行政事業單位中,在撥付過程中涉及眾多單位、環節,財政資金的撥付流程時間長,增加了各單位的工作負擔。在財政資金的撥付過程中,由于環節眾多,很容易造成各單位克扣、挪用、截留資金的問題。同時,在資金撥付到各行政事業單位后,各單位就擁有了資金的使用權,財政部門無法準確地掌握資金實際運行情況,財政部門一般只能在年度決算報表中了解到資金的使用情況,導致財政部門無法實現對各單位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監督,削弱了財政預算的約束性,財政資金的安全性也很容易受到損害。在采用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財政資金不需要撥付到預算單位。財政部門建立國庫統一賬戶,各單位在使用財政資金時需要各單位先自行支付,然后由財政部門經過審核后再進行支付,把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監督提前到了支付環節,使財政預算分配、支付等具體環節都在監督與控制中,財政部門對財政資金的約束控制力得到了加強,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傳統的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中,國庫會將預算資金一次性撥付到各行政事業單位的賬戶中,然后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支出資金。在這一過程中,各單位的資金支出在時間上滯后,財政資金大量沉淀在各單位的分散賬戶中,造成大量的資金浪費。而國庫資金嚴重不足,財政部門無法實現對資金的統一調配,資金的使用、運行效率非常低,財政資金大量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采取發行債務的方式彌補資金缺口,導致政府的債務負擔與資金使用成本增加。在采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各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資金支付與用款計劃分離,各單位的預算結余也只是指標結余。財政資金結余實際都集中在國庫賬戶中,財政部門可以集中統籌安排、調度使用財政資金,提高了財政資金的運行使用效率,使各種急需資金的情況得到及時解決,財政部門的債務負擔、資金使用成本大幅降低,財政支付能力得到提升。
在傳統的國庫撥付制度下,財政撥款無法有效反映實際支出情況,財政部門無法掌握財政資金的實際運轉情況,使財政預算編制工作的困難加大。在采用國庫集中支付后,財政預算與支出都可以實時反映,財政部門可以掌握資金實際使用情況,數據的時效性與準確性得到大幅提高,財政部門的預算編制準確性提高。
會計集中核算模式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都是我國在不同情況下,為了確保財政資金的使用安全與效益,減少貪腐等問題,所采用的有效的財政資金撥付與管理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使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使用情況更加規范,有效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安全性與支付能力,提高財政數據的準確性。由此可以看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比會計集中核算模式更加具有優越性,可以積極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