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彥
【摘要】傳統節日是我國勞動人民不斷創造和傳承的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它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精神訴求與寄托,教育意義深刻。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的重要性,勇擔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與創新的重任,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剖析其德育資源,將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傳遞給每一個學生,使他們成為合格接班人。
【關鍵詞】傳統節日;德育資源;思政課程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節日表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一些節日的慶祝方式也不斷簡化甚至消退。如在春節吃餃子,而不再游藝,在端午吃粽子,而劃龍舟卻成了“電視上的節日”。對青少年來說,可能只知道是“湯圓節”“粽子節”等,相比之下,他們好像更關心法定節日假期時間,因為可以去旅游放松,而對于節日的產生與內涵、怎樣慶祝節日等問題并不會去深究。據調查統計,能準確說出我國法定五大傳統節日名稱的學生也才只有四分之一。可見,我國在傳統節日方面的教育太過貧乏。而與此同時,西方節日大量涌入,年輕人對于情人節、圣誕節更是大肆追求,也給我國傳統節日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從以下幾點探討傳統節日德育資源蘊含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愛國情懷
愛國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要扛起愛國主義的大旗,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展現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偉大愛國精神。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忠事楚懷王,任三間大夫、左徒,監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明修法度,對外聯齊抗秦,開創“楚辭”文體。后遭貴族排擠打壓,君主信任不再,便被流放,屈原心有余而力不足,眼看國家滅亡,悲憤絕望,生無可戀,遂懷石投淚羅江自盡,一代愛國忠臣就此隕落。楚國百姓痛惜屈原的離世,將粽子投江喂魚來保護這位愛國忠臣的尸身,后來為表示對屈原的懷念敬重,便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掃墓的節日,由于清明與寒食時間、含義上都很接近,因此,逐漸合二為一。而關于寒食,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愛國大臣介子推在重耳落魄時,“割股啖君”,十九年后,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報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多次差人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卻多次被拒,后聽說介子推隱居山林,又求之不得,便放火燒山,而最終介子推仍然沒有下山,與其母被燒死在山上,只留下血書,告誡晉文公要勤政清明,以此為鑒。晉文公后悔不已,悲痛萬分,命全國上下皆忌煙火,只吃寒食,此后也是時時自省,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一片赤誠愛國之心可見一斑。而中秋節、春節是團圓的日子,無論身在哪里,都會希望能夠“回家”。“家”是親人之間的血濃于水,更是民族之間強大的凝聚力,充分顯示了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熱愛與思念之情。愛國主義的例子數不勝數,在進行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讓學生更加有興趣。
二、至孝品德
“百善孝為先”,我國自殷商之時就有對孝的文字記載,可見,孝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視的觀念。像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是展示孝道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也充分體現了先人于重陽節難以歸鄉敬老孝親的失落、思念之情。2012年,國家正式將重陽節設為“老人節”,帶動全國上下敬老、孝老,引領大家多多關愛老人,傳承中華文明。倡導孝行,就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將孝行踐行到實際行動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外出求學、務工的人越來越多,每逢傳統節日的交通壓力明顯增加,這也表現出我國人民觀念中根深蒂固的思鄉、盡孝之情。因此,傳統節日的教育重點應當落實到情感的體驗與訴說上,這種“孝道”已經流傳了千年,已不僅是簡單的團聚,更是珍貴的回憶、寶貴的財富。隨著經濟發展,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口不斷增多,“空巢老人”也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身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就應當勇擔重任,挑起大梁,努力學習,完成國家對我們給予的厚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敬老孝老,身體力行,將此作為終身事業,是義務,更是身為中華子孫的責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傳統節日的內涵,重視孝道對學生發展與德育的重要意義。
三、感恩美德
我國一直以來的傳統就是講究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于別人的幫助,感恩在心。對祖先、先烈的豐功偉績,或者良好品德更要緬懷學習,并常常通過祭祀神靈的方式來表達對先輩的感恩與祈福之情。就像春節,會有祭祖儀式,是孝道,也是感謝賜予生命之恩。而在清明時節,海內外人士都會紛紛祭拜黃帝炎帝,履行炎黃子孫的義務,表達對祖先的高貴品格的贊頌,并借此告誡后輩要見賢思齊;通過對先祖不辭辛苦創造我國五千年寶貴文明的贊揚,告誡子孫要笑對坎坷、努力拼搏;通過對先祖賜予生命的感恩之情,領悟生命的真諦,從而學會感恩與珍惜。七夕節是我國流傳下來的傳統情人節,寄予了先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寄托與向往。七夕節源于我國傳統神話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封建禮數下,很多人的愛情都是身不由己,而牛郎與織女在七夕這天相會的結局也表現出人們對自由愛情的肯定。而七夕節最初的根源其實是對天上星辰的祭拜。古時將天空中可見的星分為二十八組,稱為“二十八宿”,而辨識度最高的便是北斗七星。其中,古人將最亮的也就是第一顆星星叫作“魁首”,后來,科舉制度下,將高中狀元的人稱為“魁首”,意為最閃亮、最耀眼的星。紀念七夕節,可以看出古人通過對神靈祭拜,希望能夠獲得神靈的庇佑,實現心中所想的愿望,詮釋了先人們的美好寄托。祭祀所傳達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先人們的崇敬懷念的精神是可貴的,這份感恩之心是令人動容的。身處復雜的社會之中,我們要從容面對,感恩擁有,笑對失去,懷著一顆感恩、樂觀的心面對生活。